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啼哭不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啼哭不止
初生啼哭不止,乃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指新生兒出生後日夜啼哭不休,難以安撫。此證多因胎熱內蘊,或外感邪氣,致使心肝二經鬱熱,擾動神明,故見啼哭頻作。中醫辨證以臟腑為綱,分為肝熱與心熱兩類,治法各異。
病因病機
-
肝熱證:
-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胎中受熱,或產後護理不當,致肝經鬱火,陽氣亢盛,則見大哭大叫,聲洪而急,甚則面青目赤,手足躁動。
- 肝熱上擾,兼見驚惕不安,睡臥不寧,舌質偏紅,指紋青紫。
-
心熱證:
- 心主神明,為火臟。若胎熱內傳心經,或乳母過食辛熱,熱蘊心火,則見啼哭時面紅唇赤,小便短黃,掌心熱甚。
- 心火亢盛,擾動心神,故啼哭多伴煩躁,夜寐易驚,舌尖紅赤,指紋紅紫。
治法方藥
-
肝熱證:
- 治宜清肝泄熱,安神定啼。
- 方用石決明、生甘草、燈心草煎湯。
- 石決明:質重沉降,清肝潛陽,平肝熄風。
- 燈心草:甘淡微寒,導心熱下行,兼利小便。
- 生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。
-
心熱證:
- 治宜清心降火,導赤安神。
- 方用淡竹葉、白通草、生甘草煎湯。
- 淡竹葉:甘寒清心,除煩利尿,引熱下行。
- 白通草:輕清上浮,通利水道,使熱從小便出。
- 生甘草:緩解心火之急,兼護脾胃。
其他辨證要點
- 若兼見脾胃虛寒,症見啼聲低弱,曲腰蜷臥,手足不溫,宜溫中散寒,可用理中湯加減。
- 若因驚恐傷神,突受驚嚇後啼哭驚惕,宜鎮驚安神,可佐以蟬蛻、鉤鉤藤等藥。
此證須細辨寒熱虛實,用藥宜輕清平和,蓋嬰兒臟腑嬌嫩,不可過用苦寒攻伐,以免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