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杉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杉籬

杉籬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外固定器械,主要用於四肢骨折復位後之固定,出自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。其製作與應用體現中醫「因勢制器」之理念,結合自然材質與力學原理,以達到穩定患處、促進癒合之效。

材質與形制

杉籬以杉木為原料,取其質輕而韌、不易變形之特性。依患處形態(如長短、曲直、凹凸)裁製成長條形薄板,每板兩端鑽孔,以繩串聯成籬狀結構。其設計可隨肢體輪廓調整,貼合體表,避免壓迫血脈,同時提供均勻支撐力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固定原理
    骨折經手法或手術復位後,先以竹簾(細竹條編織之軟性固定層)圍裹緩衝,再外縛杉籬加強剛性固定。此雙層結構兼顧柔韌與穩固,既限制斷端錯動,又容許輕微活動以利氣血流通,符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之治療思想。
  2. 改良發展
    近代中西醫結合骨傷科以更堅韌之木質(如柳木、椴木)改良杉籬,製成特定部位之小夾板,如肱骨板、橈骨板等。此類夾板預製成符合解剖曲度之形狀,並配合壓墊、綁帶調節鬆緊,固定效果更精準,故傳統杉籬與竹簾漸少用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杉籬之效契合「筋喜柔、骨喜穩」的傷科原則。其外固定不僅機械性維持骨位,亦透過適度約束,使局部經絡氣血得以調暢,避免「瘀滯生變」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進一步指出:「縛勿太緊,恐礙血脈;亦勿太鬆,恐骨復錯。」杉籬之可調性正呼應此說。

歷史地位與現代意義

杉籬代表中醫傳統外固定技術之智慧,其材質天然、結構簡約,卻蘊含生物力學考量。雖當代夾板更趨精專,然杉籬之設計理念仍影響現代中醫骨傷器材發展,體現「以簡馭繁」的臨床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