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痁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痁疾

痁疾,病名。即瘧疾。《丹溪心法.瘧》:「瘧又名痁疾者。」明.盧之頤《痎瘧論疏》:「痎瘧總名曰痁。痁者,秋時寒熱兼作,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。」

痁疾的病因,主要由於感受瘧原,或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內傷脾胃,或因飲食不節,勞倦過度,或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灼傷脾胃,而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濕熱蘊蒸,形成痁疾。

痁疾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身痛、四肢酸楚、食欲不振、噁心嘔吐、腹痛腹瀉、尿黃便秘、舌苔白膩、脈弦數等。

痁疾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退黃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可用青蒿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大黃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茅根等藥物治療。

痁疾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,避免接觸瘧原。
  2. 在瘧疾流行季節,外出時要做好防護,儘量避免在蚊蟲出沒的地方逗留。
  3. 飲食要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4. 勞逸結合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  5. 一旦出現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身痛等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痁疾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,但只要積極治療,是可以治癒的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