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痁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痁疾

痁疾,為中醫學中瘧疾之別稱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瘧》所載:「瘧又名痁疾者。」此名源自古代醫家對瘧疾發作特徵之觀察,強調其寒熱往復、發作有時的病症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痁疾之成因與外感「瘧邪」密切相關。瘧邪乘虛侵襲人體,伏於半表半裏,與正氣相爭,導致陰陽失調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邪伏募原」,即瘧邪潛藏於人體膜原之間,隨經絡氣血運行而發作。如《痎瘧論疏》所言:「痎瘧總名曰痁。痁者,秋時寒熱兼作,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。」此處「金伏」指秋令金氣收斂之時,瘧邪內伏,待時而發,與季節氣候變化相應。

臨床特徵

痁疾典型症狀為「寒熱交作」,發作時先寒戰,後高熱,終則汗出熱退,呈週期性反覆。其發作時間與瘧邪深淺有關:

  • 日作瘧:邪淺,一日一發。
  • 間日瘧:邪較深,隔日一發。
  • 三日瘧(痎瘧):邪最深,三日一發,多見於久病體虛者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寒熱偏勝及兼夾病邪,痁疾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正瘧:寒熱分明,發作有序,脈弦數,苔薄白或黃膩。
  2. 溫瘧:熱多寒少,口渴引飲,脈洪大,屬陽明熱盛。
  3. 寒瘧:寒多熱少,神疲肢冷,脈遲弦,為陽氣不足。
  4. 瘴瘧:發於嶺南濕熱之地,症狀劇烈,或熱毒熾盛(熱瘴),或寒濕蒙竅(冷瘴)。
  5. 勞瘧:久瘧不愈,氣血兩虛,遇勞即發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痁以「截瘧祛邪」為主,結合調和營衛、疏理少陽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截瘧七寶飲(常山、草果):專治正瘧。
  • 白虎加桂枝湯:適用於溫瘧熱盛。
  • 柴胡桂枝乾薑湯:針對寒瘧或兼太陰脾寒者。
  • 清瘴湯(黃芩、知母、青蒿):治熱瘴毒邪熾盛。

此外,針灸常取「大椎」、「間使」、「後溪」等穴,以宣陽祛邪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」,闡明痁疾與季節伏邪相關;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區分「風瘧」、「山瘴瘧」等類型,豐富其辨證體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,均對痁疾之治法有所發揮,強調「扶正祛邪」並重,尤重脾胃調理以防復發。

痁疾一詞,承載中醫對瘧疾的獨特認識,從病因、病機至治法,均體現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