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膻中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膻中疽

膻中疽,又名膻中發疽,是指癰疽發生在膻中穴的一種疾病。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上,第五肋間隙,左右各一。膻中穴是心包經的募穴,是心包經的終點穴位,也與心臟關係密切。

膻中疽多因臟腑不和、肝氣鬱結所致。症狀見於患處出現初起如粟米大小的腫塊,呈紫色堅硬,漸漸變得紅腫疼痛,並伴有憎寒、壯熱等症狀。

治療膻中疽時,應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使用表證加蘇葉、薄荷。例如,若出現煩躁、嘔吐、嘴脣焦渴、口渴時,宜使用奪命丹等清熱解毒劑。若表證退,可以服用托里透膿湯。若瘡熱不起屬於正虛者,則宜使用十全大補湯等補益劑。如果發現已經感染並傷及膜組織,則需要逆行治療。其他治療方法可參考癰疽相關的資料。

以下是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三中關於膻中疽的記載:

膻中發疽,其發膻中穴,亦名膻中發。此因臟腑不和,肝氣鬱結,而成毒熱,結聚於膻中,故發為疽也。其狀如粟,色紫堅硬,漸焮紅腫痛,憎寒壯熱,口乾舌燥,煩躁作嘔,脣焦渴飲,脈洪數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方用仙方活命飲加蘇葉、薄荷。若見有煩躁作嘔,脣焦渴飲時,宜用奪命丹清之。表證退則可服托里透膿湯。若瘡熱不起屬正虛者,則宜用十全大補湯託之。若失治毒陷攻裏,傷膜透氣者則逆。餘證治可參見癰、疽各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