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拭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拭口,又稱拭口法拭穢法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此法為中醫傳統新生兒護理之重要步驟,旨在清除嬰兒口中穢液,以預防疾病發生。

據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,嬰兒初生時,口中常含穢液(又稱「胎毒」或「惡血」),此穢液若不及時清除,待嬰兒啼哭吞嚥,恐致穢濁內侵,引發諸病。書中強調:「若不急拭,啼聲一發,即入腹成百病。」故須於嬰兒尚未啼哭前,以消毒軟棉纏裹手指,輕拭口腔,使穢液盡除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胎兒於母腹中時,受母體氣血濡養,然分娩過程中,可能沾染血瘀濁液胎毒穢氣。此類穢濁之物若滯留體內,易阻礙氣血運行,甚或化熱生毒,導致初生兒出現胎黃(新生兒黃疸)、口瘡(口腔潰瘍)、驚風等證候。故初生拭口不僅是清潔之舉,更具祛邪防病之效,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歷代醫家對此法的運用各有發揮,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以甘草湯淡鹽水蘸棉拭口,既可潔淨口腔,又能藉甘草之甘平解毒,或鹽水之清熱滌穢,強化防病之功。此外,部分地區亦有以黃連水金銀花露輕拭之習俗,取其清熱解毒之性,進一步預防胎毒蘊熱。

總體而言,初生拭口為中醫兒科護理之重要傳統,融合穢濁致病理論與外治防病之法,體現古人對新生兒調護的細緻觀察與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