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閃挫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閃挫腰痛,又稱「閃腰」、「岔氣腰痛」,屬中醫傷科常見病證之一。首見於元代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,其病因多由驟然用力不當、姿勢不正或外力牽拉,導致腰部經絡氣血驟然阻滯,所謂「氣滯血瘀,不通則痛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機逆亂:因突然扭轉、提重物或跌撲閃挫,導致腰部經絡氣血運行失調,氣滯於局部,引發劇痛。
  2. 血瘀絡阻:外力作用使腰部肌肉、筋膜或關節受損,瘀血內停,經脈受阻,表現為刺痛、活動受限。
  3. 經筋錯位:嚴重者可能伴隨腰椎小關節錯縫或筋絡扭捩,如《傷科匯纂》所言:「骨竅扭出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腰椎間盤突出或肌肉韌帶拉傷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急性期:腰部驟痛如折,俯仰轉側困難,局部壓痛明顯,或伴隨瘀腫。
  • 慢性期:若失治誤治,可轉為隱痛綿綿,遇勞加重,甚則形成痼疾。

治法

  1. 針灸: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,如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、阿是穴,配合遠端取穴後溪或人中(水溝穴),行瀉法以通絡止痛。
  2. 推拿:運用㨰法、按揉法鬆解肌肉痙攣,或施以斜扳法復位關節錯縫。
  3. 內服方藥
    • 氣滯為主:選用復元通氣散(《正體類要》)加減,以理氣止痛。
    • 血瘀明顯:可服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或五積散合桃紅四物湯,佐以酒製藥引(如神曲酒)增強活血之效。
  4. 外治法:以活血化瘀藥膏外敷,或配合拔罐、刺絡放血祛除瘀滯。

鑑別與相關病證

  • 與腎虛腰痛區別:腎虛腰痛多見於慢性,痠軟無力,遇勞更甚,無明顯外傷史。
  • 與寒濕腰痛區別:寒濕腰痛多伴隨重著感,陰雨天加劇,病程較長。
  • 閃腰岔氣:屬輕症閃挫,以氣滯為主,痛無定處,呼吸咳嗽時牽痛明顯。

此證若及時調治,多能速癒;若遷延日久,恐致經絡氣血長期不暢,轉為慢性腰痛或引發他變。古籍強調「及早就治」之理,正在於防微杜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