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閃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閃罐法為拔罐療法之一種特殊操作手法,其技術要領在於「速拔速起、動而不滯」。操作時以鑷子夾取95%酒精棉球點燃後,於玻璃罐內快速繞行1-2周以排盡空氣,趁熱將罐體吸附於選定腧穴或病灶部位後,立即以拇指按壓罐口邊緣皮膚使空氣進入而取下,如此反覆吸附、起拔6-10次,至局部皮膚呈現均勻潮紅為度。

此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刺絡拔罐」理論,經後世醫家發展而成特色手法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短暫負壓刺激造成「氣血瞬動」效應:罐體吸附時引經氣外聚,起罐時衛氣隨之內注,形成類似「潮汐拍岸」的氣血調動作用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記載此種「一吸一放」之法,能「啟玄府之閉,通孫絡之滯」,特別適用於衛陽不布所致的肌膚麻木不仁。

臨床應用主要針對:

  1. 衛分證候:風寒外束之表皮麻木、蟻行感
  2. 經氣壅滯:肌肉僵硬如板狀背、項強不舒
  3. 陽氣不達:局部皮膚溫度異常(如頑固性肢端發涼)

與定罐法相比,閃罐法具有「發而不傷」的特點,通過反覆的機械刺激激活皮部絡脈,促進衛氣循行卻不留下明顯瘀斑。操作時須掌握「三快」要訣:燃火快、吸附快、起罐快,每個動作需在半秒內完成,使刺激量均勻累積於淺表組織。

現代研究顯示,閃罐產生的瞬時負壓(約-50kPa)能誘發皮膚神經末梢產生節律性生物電活動,通過脊髓節段反射調節相應內臟功能。其溫度記錄顯示,經20次閃罐後,局部皮溫可升高1.5-2℃,且持續時間較定罐法延長30%以上。

此法在兒科應用尤具特色,稱「鳳凰展翅」法,用於小兒食積發熱時,沿督脈輕快閃拔,有助於疏通陽經鬱熱。另在美容領域,面部閃罐(使用特製微型罐)可促進氣血上榮,改善面色晦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