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閃腰岔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閃腰岔氣,乃中醫傷科常見病證,屬腰部筋絡氣血驟然受阻之急性損傷。其病因多由搬抬重物時氣力不濟、姿勢不正,或驟然轉側腰部致使經脈氣血逆亂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稱此為「瘀血腰痛」,謂其「因跌撲閃挫,致血氣鬱滯而痛」。
病機闡微
此證主要涉及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氣血運行失暢。膀胱經循行於腰背,主一身之表陽;督脈統攝諸陽,貫脊屬腎。當外力驟加於腰,輕則經氣壅滯(氣滯型),重則絡脈破裂血溢脈外(血瘀型)。《正骨心法要旨》指出:「閃挫者,氣血驟然凝滯不散」,若兼腎氣虧虛者,更易發病。
證候特點
患者多呈「彈弓狀」強迫體位,以手護腰,轉側屈伸皆痛如刀錐。氣滯型者痛處遊走不定,叩擊反覺舒緩;血瘀型則痛如針刺而固定,局部可見青紫腫硬。嚴重者氣血瘀阻督脈,可致下肢掣痛麻木,此與現代醫學「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」之症相類。
治法精要
-
內治方藥
- 氣滯為主:選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復元通氣散(青皮、茴香、穿山甲等),重在疏肝理氣
- 血瘀為重:宗《醫學發明》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天花粉、當歸、桃仁等),佐以酒煎助藥力直達病所
- 兼腎虛者:予《傷科補要》舒筋散加杜仲、續斷,標本兼顧
-
外治要術
- 針灸:取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(膀胱經合穴)、後溪(通督脈)等穴,施以瀉法,配合刺絡拔罐
- 手法:依《理瀹駢文》「欲治其痛,先順其氣」之則,施以腰部斜扳法、牽抖法,使錯縫小關節復位
- 導引:可選《易筋經》「九鬼拔馬刀勢」舒緩經筋
變證辨治
若瘀血化熱見口苦尿赤,加梔子、黃柏;久病入絡者,參入地龍、土鱉蟲等蟲類藥搜剔絡邪。此證貴在及時調治,若遷延失治,恐成陳傷痼疾,屆時需用《傷科大成》補筋丸溫通調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