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山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山根

山根,又稱「王宮」、「頞」,為人體面部重要部位之一,位於兩目內眥之間,即鼻樑上端與額部相接處。此處在中醫診斷學中具有重要意義,屬望診之關鍵區域,尤其與心、肺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一、解剖位置與名稱由來

山根之名,源於其形似山脈之根部,為鼻樑起始之處。《東醫寶鑒》記載:「印堂之下曰山根,即兩眼之間。」其位置在印堂(兩眉之間)下方,鼻樑之上端,故又稱「下極」,意指面部上下分界之極處。古代醫家亦稱其為「王宮」,因心為君主之官,而山根屬心之外候,故得此名。

二、中醫診斷意義

  1. 望診要區
    山根為面部望診之重要部位,尤其反映心與小腸之氣血狀態。健康者山根應平穩豐潤、色澤明潤。若見青筋浮露,多提示小兒驚風或脾胃虛寒;色澤晦暗或發青,可能為心血瘀阻或陽氣不足之象。
  2. 與臟腑經絡關係
    山根屬足陽明胃經所過,與督脈、手太陽小腸經亦有聯繫。《靈樞·五色》提及:「下極者,心也。」意指山根區域可候心氣盛衰。此外,肺開竅於鼻,山根位於鼻根,故亦與肺氣相關,臨床可觀察外感或肺系疾病。

三、推拿與針灸應用

山根為小兒推拿常用穴位之一。《針灸大成·小兒按摩經》記載,按揉山根可醒腦開竅、鎮驚安神,多用於治療小兒驚風、目赤腫痛等症。成人針灸雖少直接取此穴,但鄰近之「印堂」、「攢竹」等穴常配合使用,以調理頭面氣血。

四、歷代醫家論述

歷代醫籍對山根之論述多聚焦於其診斷價值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山根色診對小兒疾病的預測作用;《幼幼集成》則指出山根青黑主痛證,黃赤主熱證。此類經驗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所沿用。

綜上,山根雖為面部一隅,然其於中醫理論中承載臟腑氣血之訊息,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,為中醫望診與外治法之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