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疝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疝瘕,中醫病名。寒邪與臟氣相搏,結聚少腹,冤熱而癇,溲出血液者。亦稱疝(疒^頹)、蠱者。
《素問.玉機真臟論》:「脾風勿治。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」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:「疝者痛也,瘕者假也,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,故謂之疝瘕也。由寒邪與臟腑相搏所成。其病腹內急痛,腰背相引痛,亦引小腹痛。」
疝瘕的病因病機,是由於寒邪與臟腑相搏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結聚於少腹,形成疝瘕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內急痛,腰背相引痛,亦引小腹痛。治療上以溫散寒邪、行氣活血為主。
疝瘕的治療方法,可用烏頭梔子湯加橘核、桃仁、吳萸。方中烏頭、梔子、吳萸均有散寒止痛之功,橘核可行氣消脹,桃仁可活血化瘀。諸藥合用,可有效緩解疝瘕的臨床症狀。
疝瘕的預防方法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飲食宜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如果出現疝瘕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