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疝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疝瘕
疝瘕為中醫病名,指因寒邪與臟腑之氣相搏,結聚於少腹,導致局部疼痛並伴有異常分泌物之病證。此病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云:「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」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、《類證治裁》等亦多有論述,並進一步闡明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疝瘕之形成,主要與寒邪侵襲及臟腑氣機失調有關。寒性凝滯,易阻遏氣血運行,若寒邪客於少腹,與臟腑之氣相搏,則可導致氣血瘀滯,形成結塊。此外,情志不暢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因素,亦可影響肝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,使氣機不暢,進一步加重疝瘕之形成。
《諸病源候論·疝瘕候》指出:「疝者痛也,瘕者假也,其病雖有結瘕而虛假可推移,故謂之疝瘕也。」說明疝瘕雖有結聚之形,但非實質性腫塊,而是氣血瘀滯所致之假性積聚,可隨氣機變化而移動。
臨床表現
疝瘕之主要症狀為少腹疼痛,並可牽引腰背及小腹,痛處或有結塊,但按之可動,與癥瘕之固定不移不同。患者常覺少腹冤熱(即悶熱不適感),並可能伴有異常分泌物,如《素問》所言之「出白」,即排出白色濁液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小便異常,如尿血或排尿不暢等症狀。
辨證論治
疝瘕之治療,當以溫散寒邪、行氣活血為主。歷代醫家針對不同證型提出相應治法,如:
- 寒凝氣滯證:少腹冷痛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、行氣止痛,可選用烏頭梔子湯加減,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之烏頭梔子湯加橘核、桃仁、吳茱萸等。
- 氣血瘀阻證:少腹刺痛,痛處固定或可觸及結塊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散結,可選用少腹逐瘀湯或桂枝茯苓丸加減。
- 肝鬱氣滯證:少腹脹痛,情志不舒時加重,胸脅脹悶,舌紅苔薄,脈弦。治宜疏肝解鬱、理氣止痛,可選用柴胡疏肝散或金鈴子散加減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疝(疒^頹):古代文獻中,「疝」與「瘕」常混稱,但「疝」多指少腹或陰囊腫痛之病,如狐疝、寒疝等;而「疝瘕」則偏重於少腹氣血結聚之證。
- 蠱:《內經》稱疝瘕「一名曰蠱」,此處「蠱」非指蟲毒之蠱,而是形容病邪深結、纏綿難愈之狀。
疝瘕之證,需與「癥瘕」鑑別,後者多為實質性積塊,固定不移,病程較長,常見於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等。而疝瘕則屬氣血暫時結聚,可隨治療或氣機調暢而消散。
古籍參考
- 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「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。」
-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疝瘕者,寒邪與臟腑相搏,腹內急痛,腰背相引痛。」
- 《類證治裁》:「治疝瘕,用烏頭梔子湯加橘核、桃仁、吳萸。」
疝瘕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氣血運行及寒邪致病之深刻認識,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候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