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疝氣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疝氣穴

疝氣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,後世醫籍如《醫宗金鑒》、《針灸集成》等亦有記載,別稱「臍旁穴」或「三角灸」。此穴主治疝氣偏墜,其定位與操作方式具有獨特的中醫理論依據。

定位與取穴法

疝氣穴的取穴方法以幾何測量為特色:

  1. 以患者兩側口角之間的長度為一邊,摺疊成三等分,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(△)。
  2. 將此三角形的頂角對準臍心(神闕穴),底邊保持水平,此時三角形的下兩角即為疝氣穴。
  3. 若患者疝氣偏墜於左側,則灸右側穴位;反之,疝氣偏右則灸左側。亦可兩側同灸,每次施灸十四壯(二七壯)。

理論基礎

疝氣在中醫學中多與肝經氣機不暢、寒濕下注或氣虛下陷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」,而疝氣穴位於腹部,鄰近任脈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。灸治此穴可溫通經絡、散寒行氣,調和肝脾,從而緩解疝氣引起的疼痛與下墜感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疝氣偏墜:主要用於治療腹股溝疝、陰囊腫痛等病症,尤其適合寒疝(因寒邪凝滯所致者)。
  2. 氣機調理:通過局部溫灸,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下焦氣滯。
  3. 配伍運用:常與關元、氣海、大敦等穴配合,增強溫補下元、疏肝理氣之效。

文獻記載
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》強調「左偏灸右,右偏灸左」的對側取穴原則,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想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將此穴命名為「疝氣穴」,明確其主治功能。
  • 《針灸集成》稱之為「臍旁穴」,並歸類於經外奇穴。

近代針灸學教材(如江蘇省中醫學校《針灸學》)則以「三角灸」之名收錄,進一步規範其操作。此穴的獨特定位法,結合灸療溫通之力,成為中醫外治法中調治疝氣的要穴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