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悲

證名,指易於產生悲哀情緒,甚或無故感到悲痛、悲傷之證候。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,亦稱「喜悲」。此證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肺、心、肝三臟為主,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肺燥傷津:肺主氣,司悲憂。若肺陰不足,燥熱內生,津液虧耗,則情緒易趨悲悽。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肺藏魄」,肺氣虛弱或燥邪傷肺,可致魄不安而善悲。治宜潤肺養陰,方如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減,或百合固金湯。
  2. 心肝血虛:肝藏血,主疏泄;心主血脈,藏神。若肝血不足,疏泄失常,或心血虧虛,神失所養,則易見情緒低落、無故悲傷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善悲者,心中怏悒不快。」此類患者常伴面色蒼白、心悸失眠等症。治宜養血安神,方用甘麥大棗湯(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合四物湯,或安神補心湯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酸棗仁等)。
  3. 心火熾盛:心屬火,若情志過極或熱邪內擾,致心火亢盛,灼傷陰血,擾亂神明,亦可表現為煩躁善悲。治當清心降火,方選朱砂安神丸(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朱砂等),或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4. 痰濁擾神:痰濕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氣機,可致情緒異常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言「痰迷心竅,悲泣不常」。此類患者多見胸悶、苔膩等痰濕之象。治宜化痰開竅,方用加味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枳實等),或滌痰湯。

辨證要點:善悲一證,需細察兼症。肺燥者多見乾咳、咽乾;心肝血虛者常見眩暈、爪甲不榮;心火熾盛者多伴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;痰濁者則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。臨床當依病機選方,並隨證加減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:「精氣並於肺則悲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」

此證雖以情志異常為表現,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治療當以調和陰陽、疏暢氣機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