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乳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乳核
初生乳核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新生兒出生後乳房腫脹,甚或分泌少量乳汁之現象。此症男女嬰皆可發生,乃因胎兒在母體中稟受沖任二脈之氣血,出生後氣血上溢,聚於乳房所致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沖任二脈隸屬奇經,主司生殖與發育。胎兒於母腹時,受母體沖任之氣濡養,其中部分氣血蘊結於乳房,形成暫時性之乳核。此現象多屬生理性,無需刻意干預,通常一至二週內自然消退,然亦有氣血較盛者,延至三月方漸消散。
歷代醫家對此有所論述,如《幼科發揮》提及「嬰兒初生,乳腫如核,乃沖任之餘氣未散」,指出此為胎中氣血之餘續。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新生兒脫離母體後,需適應外界環境,氣血運行逐漸調和,乳核亦隨之平復。若強行擠壓,反易擾動氣血,甚至引邪入絡,故順其自然為宜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新生兒乳腺炎」不同,後者多因感染而發,伴紅腫熱痛;而初生乳核僅見局部微腫,觸之柔軟,無明顯不適,屬胎傳之生理現象。中醫視之為「胎氣」之表現,與嬰兒體質及母體妊娠期間氣血狀態相關,通常不列為病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