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善飢
證名,指患者易感飢餓,食後不久即復飢餒之症。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中醫「飢症」範疇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胃腑熱盛或陰液虧虛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胃熱熾盛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」,指出胃火亢盛,腐熟水穀之力過強,故消穀易飢。此類患者多伴口臭、煩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。 - 陰虛內熱
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上灼胃津,致胃陰虧虛而善飢,常見於消渴病(如糖尿病)初期。此類患者多兼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候。 - 肝鬱化火
肝氣鬱結,日久化火,橫逆犯胃,形成「肝胃鬱熱」,亦可能引發善飢,並伴脅痛、易怒、脈弦數等症。
辨證論治
-
胃熱證
- 主方:生地八味湯(清胃瀉火)、玉女煎(清胃滋陰)。
- 加減:若熱盛津傷,可選瀉黃散去防風加生地黃,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。
-
陰虛內熱證
- 主方:六味地黃丸加沙苑子,滋腎陰以制虛火;若兼肺胃陰傷,可合用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等)。
-
肝胃鬱熱證
- 主方:化肝煎或丹梔逍遙散加黃連、吳茱萸,疏肝清胃。
相關典籍延伸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到「消渴」病機與「胃熱腎虛」相關,善飢為其典型症狀之一,後世發展為「中消」證治。
- 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實火與虛火所致善飢,強調「實者宜瀉,虛者宜滋」的治療原則。
善飢一症,雖以胃熱為多見,然臨床須辨明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