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驚

證名,指患者易受驚嚇,或無故自覺驚恐不安之症。又稱「喜驚」,屬情志異常表現之一。

中醫病機

  1. 心神失養:心主神明,若心血不足或心氣虛弱,神失所養,則易見善驚。常見於思慮過度、久病體虛者。
  2. 肝膽氣虛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肝膽氣虛則遇事猶豫,易生驚恐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虛則恐」,膽氣不足者亦多惕惕不安。
  3. 痰熱擾神:痰濁內生,鬱而化熱,上擾心神,可致心煩易驚,甚則夜寐不寧。
  4. 腎精虧損:腎藏志,腎精不足則志不寧,易發驚恐,多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者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平素易受外界聲響、人事變動驚擾,或無明顯誘因自覺心中惕惕然,伴見心悸、失眠、多夢等症。嚴重者可有坐臥不安、如人將捕之狀。

相關典籍記載

  • 《靈樞·本神》: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奔豚氣」證,亦見「驚恐」之狀,與肝膽氣逆相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膽氣虛型:善驚易恐,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2. 痰熱內擾型:驚悸煩躁,胸悶痰多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肝腎陰虛型:驚惕不安,眩暈耳鳴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。

治療原則
以安神定志為主,依證型輔以補益心膽、清熱化痰或滋養肝腎等法。常用方劑如安神定志丸、溫膽湯、天王補心丹等,針灸可取內關、神門、膽俞等穴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「驚悸」多為陣發性,因外觸而發;「善驚」則為持續性易驚之態。
  • 「怔忡」以自覺心跳劇烈為主,未必伴驚恐感。

此證多與體質、情志相關,臨床須細審病機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