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眠

證名,指較之常人更易出現睏倦、思睡之症狀,屬中醫常見病證之一。與「嗜臥」、「多寐」、「多眠」等詞義相近,然細究其病因病機,各有側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善眠多與陽氣不足濕濁內蘊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脾、腎三臟,涉及氣血失調與陰陽失衡。

  1. 陽虛陰盛

    • 《靈樞》云:「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。」若人體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則清陽不升,神失所養,故見精神萎靡、嗜睡多眠。
    • 此類患者多伴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苔白等虛寒之象,常見於少陰病(腎陽虛衰)或太陰病(脾陽不振)。
  2. 濕濁困脾

    • 脾主運化,若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化為痰濁,上蒙清竅,則令人頭重如裹、昏沉嗜睡。
    • 此證多見於長夏濕盛之時,或久居濕地者,症見身重倦怠、胸脘痞滿、舌苔厚膩等,屬痰濕型多寐
  3. 氣血兩虛

    • 心主神明,氣血虧虛則心神失養,神氣不足而致善眠。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者,伴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等症。
  4. 瘀血阻絡

    • 《醫林改錯》提及:「瘀血內阻,清陽不升,可令人昏聵嗜臥。」此類患者多有外傷史或氣滯血瘀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臨床表現,善眠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• 脾虛濕困型:嗜睡身重,納呆便溏,舌苔白膩。
  • 心脾兩虛型:多夢易醒,心悸健忘,面色無華。
  • 腎陽不足型:晝夜嗜臥,腰膝酸冷,脈沉細。
  • 痰熱擾神型:雖眠不實,胸悶煩躁,苔黃膩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」指出陽虛陰盛者常見嗜臥之象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:「脾胃受濕,沉睏乏力,怠惰嗜臥。」強調濕邪為導致多寐的重要病因。

善眠一證,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