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怒(易怒)之中醫辨證論治詳析

定義與病機
善怒,又稱「喜怒」,指情緒易於激動,無故自發怒意之證候。中醫視怒志為肝所主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肝在志為怒。」故善怒多與肝之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概括為「肝氣鬱滯化火」或「陰血虧虛生風」,臨床須分虛實論治。

肝實證型

  1. 肝氣鬱結

    • 證候:善怒伴兩脅脹痛、少腹牽引作痛、噯氣頻作,脈弦。
    • 病機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機壅滯,《靈樞·本神》謂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」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,重在調暢氣機。
      • 四磨湯(《濟生方》):烏藥、沉香、檳榔、人參,宜於氣滯兼見氣逆之胸膈滿悶。
      • 小柴胡湯加味:原方加香附、川楝子,和解少陽兼疏肝行氣。
  2. 肝火上炎

    • 證候:暴怒躁狂、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病機:氣鬱化火,火性炎上,擾及心神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鎮驚安神。
    • 方藥生鐵落飲(《醫學心悟》):生鐵落、膽星、貝母等,專治癲狂因肝火熾盛者。

虛證型別

  1. 肝血虛燥

    • 證候:怒意易生而程度較輕,兼見頭暈目澀、爪甲不榮,舌淡紅少津。
    • 病機:肝血不足,筋失濡養,虛風內動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柔肝,滋陰息風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滋水清肝飲(《醫宗己任編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配柴胡、梔子,滋腎水以涵肝木。
      • 解怒平肝湯(《辨證錄》):白芍、當歸、澤瀉等,標本兼顧。
  2. 腎陰虛肝旺

    • 證候:入夜煩躁易怒、口乾咽燥、失眠多夢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肝陽偏亢。
    • 治法:滋腎柔肝,潛陽安神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潤肝湯(《辨證錄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五味子配當歸、白芍,滋陰養血並行。
      • 麥味地黃湯(《醫級》):六味地黃丸加麥冬、五味子,強化斂陰潤燥之效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肝氣盛則夢怒」,強調肝之氣血盛衰與怒志的關聯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釋:「肝鬱不舒,令人善怒」,提出情志調攝與藥物並重之治療原則。

鑑別要點
善怒須與「煩躁」區分:前者以情緒爆發為主,後者多屬陰虛內熱之持續不安;另「鬱怒」為怒而不得發泄,長期可致氣血瘀滯,治法當以疏泄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