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珊瑚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珊瑚痔
珊瑚痔為中醫肛腸病名,指肛門部痔瘡形狀若珊瑚分枝狀者。此病名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屬「二十四痔」分類之一。其特徵為肛門患處有小肉贅突出,質地柔軟,狀如珊瑚枝杈,或呈皮贅樣增生。根據臨床表現,中醫認為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直腸息肉」,或肛周多發性「贅皮外痔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珊瑚痔的形成多與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相關。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厚味)、久坐久立、負重勞累,或長期便秘、腹瀉,均可導致濕熱蘊結於大腸,下迫肛門,阻滯經絡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形成瘀血濁氣凝聚,化生痔核。此外,先天稟賦不足或氣虛下陷,亦可能使肛門肌肉鬆弛,誘發此疾。
證候特點
- 形狀特異:痔核叢生,分枝狀排列,形似珊瑚,色多淡紅或暗紫。
- 質地柔軟:初期觸之柔軟,若反覆發作,可能因纖維化而變硬。
- 伴隨症狀:輕者僅見局部異物感,重者可伴便血(血色鮮紅,附著糞便表面)、肛門墜脹,或黏液滲出。若濕熱壅盛,則局部腫痛明顯。
鑑別要點
需與「蓮子痔」(單發痔核形圓如蓮子)、「葡萄痔」(痔核紫黑成串如葡萄)等痔症區分。珊瑚痔以多發性、分枝狀外觀為主要辨證依據,且多屬「氣滯血瘀」或「濕熱下注」證型。
中醫治法
- 內治:
- 濕熱下注證:選用「秦艽蒼朮湯」或「止痛如神湯」加減,以清熱利濕、活血散結。
- 氣血瘀滯證:以「桃仁承氣湯」或「血府逐瘀湯」化裁,行氣化瘀。
- 氣虛下陷證:適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加減,升提固攝。
- 外治:
- 熏洗法:以「五倍子湯」或「苦參湯」煎水坐浴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- 敷藥法:局部塗抹「消痔膏」或「田螺水」以化瘀散結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痔形珊瑚,多因血熱濕毒結聚肛腸。」強調此症與熱毒蘊結的關聯性,並載有針刺、結紮等外治手法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珊瑚痔若久不愈,可能「耗傷氣血」,需標本兼治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與古籍論述,具體辨證須由專業中醫師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