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善色之中醫詳解

定義與內涵
善色為中醫診法「望色」之重要概念,指疾病過程中面部所呈現之明潤含蓄色澤,反映臟腑氣血未衰、病邪輕淺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云:「色見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。」此五色皆以自然界生機盎然之物為喻,強調色澤雖異而光華內蘊之共性,屬正氣存內、病可治之佳兆。

五色善象之生理基礎

  1. 青如翠羽:肝氣條達,血脈通暢。翠羽之青乃光澤鮮亮,若春季新葉,雖病而肝木生發之機未損。
  2. 赤如雞冠:心火溫煦有度,血脈充盈。雞冠之赤明潤不燥,示陽氣未耗,營血未涸。
  3. 黃如蟹腹:脾土運化如常,精微布散。蟹腹之黃乃鮮活潤澤,非枯槁晦滯,標誌中氣尚足。
  4. 白如豕膏:肺氣宣降有序,津液未傷。豕膏(豬脂)之白瑩潤透亮,主氣血未虧,金氣清肅。
  5. 黑如烏羽:腎精封藏有根,髓海充實。烏羽之黑沉靜有光,如深潭含黛,顯命門火暖水潤。

與惡色之鑑別
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「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沉浮,以知淺深;察其澤夭,以觀成敗」,善色與惡色(枯槁暴露之色)之別,關鍵在於「神氣」有無:

  • 善色特徵:色雖病變而光華內斂,如帛裹朱、玉蘊山輝,觸目柔和,隱現生機。
  • 惡色特徵:色現沉濁枯槁,如「草茲」(死草)之青、「衃血」(瘀血)之赤,真臟色外露,精氣敗亡。

臨床意義
善色為「色脈相合」之吉象,提示:

  • 病位較淺,多屬六腑新病;
  • 正邪交爭中,正氣尚能約束病色;
  • 預後良好,調治得當可速癒。

學理延伸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》進一步闡釋:「光明潤澤,氣也;青赤黃白黑,色也。有氣不患無色,有色不可無氣。」善色之本質在於臟腑精氣上榮於面,故五色雖變而「氣」不衰,此亦「有胃氣則生」之具體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