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蟮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蟮漏
病名,指發於小腿肚部位之瘡瘍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醫說》卷六,其病因病機與濕熱內蘊、外感風邪密切相關。濕熱之邪內搏,復感風邪,邪氣滯留肌膚,阻遏血脈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久而化腐成瘡。
臨床表現:
- 初起階段:患處形似濕瘡,皮膚紅腫,兼見痛癢交作,此為風濕熱邪搏結之象。
- 潰破期:瘡面破潰後滲流黃水,瘡口深陷如釘鑽,纏綿難癒,此乃濕毒蘊結、血脈瘀滯所致。
- 寒邪侵襲:若瘡口未得妥善護理,復感寒邪,則局部肌膚發冷,氣血凝滯,加重病情。
病機分析:
蟮漏之成,多因患者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;或外居濕地,濕熱之邪外侵,與內濕相合,再遇風邪引動,邪聚皮肉之間。濕性黏滯,故病程纏綿;熱毒腐肉,則瘡口深陷;風邪善行,故痛癢並見。
治療原則:
以疏風清熱、利濕解毒為主,兼調氣血。
- 內治:
- 消風散:適用於風濕熱邪偏盛者,方中荊芥、防風疏風透表,苦參、蒼朮燥濕清熱,當歸、生地涼血和營。
- 三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):長於清下焦濕熱,尤適濕熱下注所致之瘡瘍。
- 外治:
- 先以艾葉、老蔥煎湯熏洗,溫通經絡、祛風除濕。
- 後用黃蠟膏調敷,潤膚生肌、斂瘡止痛。
補充辨證要點:
若瘡口色紫暗、周圍腫硬,為瘀血阻絡,可佐以活血散瘀之品,如桃仁、紅花;若黃水淋漓不止,屬濕毒熾盛,可加土茯苓、白蘚皮以增強解毒利濕之效。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慢性下肢潰瘍」或「濕疹合併感染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施治,針對風、濕、熱、瘀等病邪偏盛,靈活調方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