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目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目爛

初生目爛,又稱「新生兒眼瞼赤爛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新生兒出生後眼瞼紅腫、糜爛,甚則分泌物增多,纏綿難癒之症。此病多因產時或產後處理不當,穢濁之氣侵襲目竅所致,屬中醫「外障眼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穢毒浸漬:如《幼幼集成》所載,產時拭洗不淨,穢惡之氣滯留眼瞼,鬱而化熱,灼傷脈絡,導致眼胞赤爛。
  2. 胎熱上攻:孕母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或情志鬱結,致使胎熱內蘊,循經上炎於目,發為赤爛。
  3. 脾濕蘊熱:新生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不節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,上犯眼目而致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邊緣紅腫、糜爛,甚則潰瘍。
  • 目眵黏稠,結痂難睜,或見淚液混濁。
  • 患兒躁動不安,啼哭頻繁,或畏光拒按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清熱解毒、涼血祛濕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生地黃湯:生地黃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等,清熱涼血,兼以養陰。
  • 導赤散(加減):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,清心導熱,適用於兼見小便短赤者。

外治法

  • 人乳浸真金散點眼:取人乳調和真金散(如黃連、爐甘石等清熱解毒之品),外塗患處,以解毒斂瘡。
  • 黃連煎湯外洗:黃連苦寒,清熱燥濕,煎湯濾淨後輕拭眼瞼,可祛穢消腫。

古籍論述

《幼幼集成》指出:「小兒生下眼胞赤爛者,由產時拭洗不凈,以致穢惡浸漬兩目角,故兩目赤澀,至長不瘥。」強調產後清潔不當為致病關鍵,並提出外治與內服並用之原則。

辨證要點

本病需與「胎風赤爛」(先天風熱所致)及「風赤瘡痍」(外感風邪合併濕熱)鑒別。初生目爛多局限於眼瞼,若延及白睛或黑睛,則需考慮其他眼疾。

綜上,初生目爛以濕熱穢毒為標,臟腑蘊熱為本,治療當內外兼顧,清解與調護並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