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飽

傷飽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過量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所致之病症,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能發生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七》,書中載:「小兒食不可過飽,飽則傷脾,脾傷不能磨消於食,令小兒四肢沈重,身體苦熱,面黃腹大是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脾傷」,即脾胃受損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,導致食滯內停,進一步衍生濕熱、氣滯等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過量:暴飲暴食,超過脾胃負荷,致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。
  2. 脾胃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功能本虛,稍進食多即易傷。
  3. 食滯化熱:停滯之食積久鬱而化熱,表現為「身體苦熱」,甚則耗傷津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脘腹脹滿、按之硬實,噯腐吞酸,或嘔吐酸餿食物。
  • 次症:四肢困重乏力,身熱不揚(體表觸之微熱,久按反不覺灼手),面色萎黃,大便溏瀉或秘結,氣味臭穢。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以健脾消食為主,佐以清熱化濕或行氣導滯。

  • 基礎方劑: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,由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組成,能消食和胃、清熱散結。
  • 加減應用
    • 若濕重者,加蒼朮、厚朴以燥濕運脾;
    • 熱象明顯者,加黃芩、黃連以清泄鬱熱;
    • 氣滯脹甚者,加木香、砂仁以理氣寬中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食積」之異同:傷飽屬食積之一種,但更強調「過飽」為直接誘因,且病位偏重於脾;食積則泛指飲食停滯,成因更廣(如質地黏膩、生冷所傷)。
  • 與「疳積」之關聯:若傷飽日久未癒,脾虛及胃,氣血生化不足,可能轉為疳積,見形體消瘦、毛髮枯槁等虛損之象。

古籍補充

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食傷太陰,脾不運化,其證必見腹脹、喘急、煩渴。」提示傷飽嚴重時,可影響肺氣宣降(因脾土生肺金),出現呼吸急促等兼症。

此證雖以消導為先,然須顧護脾胃本氣,避免過用克伐之品,臨證時需辨明虛實夾雜之勢,靈活調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