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蛋

病證名,指因過量食用蛋類食物而導致的食積病證。中醫認為,蛋類性味甘平,富含滋膩之性,適量食用可補益氣血,但過量則易滯礙脾胃運化,導致氣機壅滯,出現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不思飲食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蛋類屬高蛋白質之品,質地黏膩,過量攝入易使脾胃運化功能受損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若脾胃功能失調,則食物積滯於中焦,形成「傷食」之證。傷蛋即為傷食的一種特殊類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食滯中焦,氣機不暢」。

臨床表現

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脘腹脹滿,按之疼痛
  • 噯氣頻作,氣味酸腐
  • 食欲不振,甚則惡心嘔吐
  • 舌苔厚膩,脈象滑實

治療方藥

歷代醫家對傷蛋的治療多從理氣消滯、和胃化積入手,常用藥物及方劑如下:

  1.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主張以芳香化濁、行氣導滯為主,方用 蔻仁、橘紅、豆豉、姜汁,以醒脾開胃,促進消化。
  2. 《張氏醫通》:強調辛溫行氣,推薦 姜汁、蒜泥,取其溫中散結、消食導滯之效。
  3. 其他常用藥
    • 山楂:善消肉食積滯,亦可用於蛋類積滯。
    • 神麴、麥芽:助脾胃運化,消食和中。
    • 陳皮、木香:理氣寬中,緩解脹滿。

相關概念

傷蛋屬「傷食」範疇,與其他飲食所傷(如傷肉、傷麵、傷酒等)機理相似,皆因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所致。治療上需辨證施治,若兼有濕熱者可佐以黃連、梔子;若氣滯明顯者可加枳實、厚朴等。

此證雖多屬輕症,但若反覆發作或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,甚至導致痰濕內生或氣血虧虛,故宜及時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