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發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發痙
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邪而引發痙攣之證,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此證屬中醫「痙病」範疇,多因風邪外襲,內擾經絡,導致筋脈失養、拘急不舒而成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,故見發熱怕冷、頭痛有汗;風邪上犯肺竅,則鼻鳴;內擾胃氣,則乾嘔。若風邪深入,引動肝風,或素體陰虛血少,筋脈失濡,則見四肢痙攣、目上視、手足牽動有力等風動之象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尤易因風邪引動內風而發痙。
臨床表現
- 表證:發熱惡風、頭痛汗出、鼻鳴乾嘔。
- 風動證:四肢抽搐、目睛上竄、手足震顫或拘急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數或弦緊。
治法方藥
治宜 祛風解痙,兼調和營衛。
- 主方:可選菊花、桑枝、葛根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等藥,疏風透邪、舒筋活絡。
- 風熱偏盛:加鉤藤、蟬蛻以清熱熄風。
- 陰虛風動:酌加白芍、生地、牡蠣以滋陰潛陽。
- 痰濕阻絡:佐以半夏、陳皮化痰通絡。
- 經絡調理:針灸可取風池、合谷、太衝等穴,疏風鎮痙。
鑒別要點
需與「破傷風」「熱極生風」等證區分:
- 破傷風:多有外傷史,發痙時牙關緊閉、苦笑面容,屬風毒內侵。
- 熱極生風:常見於高熱重症,抽搐伴神昏譫語,舌紅絳,脈洪數。
備考
歷代醫家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驚風」與外感相關,可互參;《傷寒論》中桂枝加葛根湯亦可用於表虛兼項背強急之證,然須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