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後發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風後發搐,病證名。指傷風後引起的抽搐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傷風後得之,口中氣出熱,呵欠頓悶,手足動搖。」多由患兒素稟胎元不足,外感風寒,邪擾經絡所致。治宜發散風寒,舒經活絡。

傷風後發搐,又稱傷風抽搐。多見於小兒,以1歲以下者為多。起病急驟,常在患兒受涼、感冒後數小時內發病。發病時患兒突然出現四肢抽動,面色蒼白,口唇青紫,呼吸急促,心率加快,瞳孔散大,大汗淋漓,煩躁不安,甚至昏迷。抽搐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後自行停止。部分患兒可反覆發作。

傷風後發搐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患兒素稟胎元不足,正氣虛弱,外感風寒,邪氣乘虛而入,侵犯經絡,導致經絡阻滯,氣血不通,而發為抽搐;二是患兒受涼、感冒後,肺氣失宣,衛氣不固,外邪乘虛而入,侵犯肺衛,肺衛不固,衛氣外逸,導致抽搐。

傷風後發搐的治療,以發散風寒,舒經活絡為主。可選用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細辛、生薑、大棗等藥物組成桂枝加減治療。若抽搐嚴重,可用開天闢地湯加減治療。

傷風後發搐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,感冒後及時治療。

傷風後發搐的危害,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可導致患兒窒息,甚至死亡。
  2. 可導致患兒腦部損傷,影響智力發育。
  3. 可導致患兒精神心理障礙。

因此,傷風後發搐的治療和預防都非常重要。如果患兒出現抽搐,家長應立即送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