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後發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風後發搐

傷風後發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小兒因外感風寒後引發的抽搐症狀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:患兒口中呼出熱氣、頻繁呵欠、精神悶頓,以及手足不自主搖動或抽搐。此證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正氣虛弱,復感風寒邪氣,外邪內擾經絡,導致氣機不暢、筋脈失養而發為搐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元不足:小兒先天稟賦薄弱,臟腑嬌嫩,尤以肝腎陰虛或脾肺氣虛者為甚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風寒外襲:風寒之邪由表入裏,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風性善動,寒性收引,二者相搏,引動肝風,故見筋脈拘急、手足搐動。
  3. 邪擾經絡:風寒鬱而化熱,熱極生風,或直中厥陰,擾動肝經,導致筋脈失濡而發搐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外感表證:初期或伴鼻塞流涕、發熱惡寒等風寒症狀。
  • 肝風內動:手足搐搦、目睛上視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• 氣陰兩傷:呵欠頻作、神疲氣短,反映正氣不足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疏風散寒、舒筋活絡,兼顧扶正祛邪。

  • 主方:可選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 大青膏(大青葉、天麻、白附子等)合 鉤銀丸,以疏風解表、息風定搐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風寒偏重,加 荊芥、防風 以增強散邪之力;
    • 若抽搐甚者,佐以 鉤藤、蟬蛻 平肝息風;
    • 兼氣虛者,酌加 太子參、茯苓 健脾益氣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急驚風」有別,後者多因熱極生風,起病急驟,而傷風後發搐則以風寒誘因為主,病勢相對緩和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小兒搐證,有因傷風痰鬱而動者」,提示臨床需辨明痰濕兼夾與否,靈活化裁用藥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傷風後得之,口中氣出熱,呵欠頓悶,手足動搖。」
  • 《幼科發揮》:「風寒客於經絡,肝主筋,風傷筋,故令搐。」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外邪引動內風」的病理特點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既祛外邪,亦調臟腑,以恢復氣血陰陽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