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咳
傷風咳,又稱傷風咳嗽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屬外感咳嗽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風邪侵襲肺衛,導致肺氣失宣,引發咳嗽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指出,傷風咳多因風邪外襲,肺主皮毛,風邪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先犯肺,使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之令失常,氣逆而上,發為咳嗽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故傷風咳常兼見表證,如惡風、自汗等。若風邪化熱,或兼夾寒、燥等邪氣,則症狀表現各異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咳嗽,咳聲多輕淺,痰白或微黃,可伴有以下證候:
- 表證:憎寒、壯熱、自汗、惡風,為風邪客於衛表之象。
- 肺氣失宣:鼻塞、流涕、咽喉癢痛,甚則聲音嘶啞。
- 兼夾證候:
- 若風邪化熱,可見口乾、煩躁、痰黃黏稠。
- 若兼寒邪,則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,惡寒無汗。
- 若兼燥邪,則乾咳少痰,咽乾唇燥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襲肺:咳嗽聲重,痰白稀薄,惡寒無汗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肺:咳嗽頻劇,痰黃黏稠,口乾咽痛,身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風燥傷肺:乾咳無痰,或痰少而黏,喉癢咽乾,舌紅少津,脈浮細。
治療原則
以疏風宣肺、止咳化痰為主,根據兼夾邪氣不同,治法各異:
- 風寒證:宜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,方如止嗽散或杏蘇散加減。
-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、化痰止咳,方如桑菊飲加減。
- 風燥證:宜疏風潤燥、清肺止咳,方如桑杏湯加減。
古籍記載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及傷風咳屬外感咳嗽範疇,強調風邪為致病主因,並載有相應方藥以疏風解表、調理肺氣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其辨證論治體系,區分風寒、風熱等證型,使治療更具針對性。
傷風咳雖屬輕症,但若失治或體虛不癒,可能轉為慢性咳嗽,故早期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尤為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