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咳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咳嗽
病證名,屬外感咳嗽之一,因風邪侵襲肺衛,導致肺氣失宣、痰濁內阻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,為臨床常見病證,多發於氣候變化劇烈或體虛之時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邪自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使肺氣壅遏不宣,肅降失常,津液失布,聚而為痰,痰氣交阻,發為咳嗽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頻作,痰色白或微黃,質稀或黏。
- 兼症:
- 表證:憎寒壯熱、頭痛(尤以前額、眼眶為甚)、自汗惡風、鼻塞流涕(清涕或濁涕)。
- 肺系症狀:喉癢聲重、胸悶氣促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或浮數。
證候分型
- 風寒束肺:咳嗽痰白稀,鼻流清涕,惡寒無汗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肺:咳嗽痰黃黏,鼻流濁涕,咽痛發熱,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風燥傷肺(多見於秋令):乾咳少痰,咽乾鼻燥,舌紅少津,脈浮細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疏風宣肺、止咳化痰」為總則,依證型選方:
- 風寒證:
- 蘇子杏仁湯(《症因脈治》):蘇子、杏仁、前胡、桔梗、陳皮,辛溫解表、降氣化痰。
- 止嗽散(《醫學心悟》):荊芥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,溫潤平和,宜於咳嗽遷延者。
- 風熱證:
-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連翹,辛涼透表、清肺止咳。
- 乾葛湯(《症因脈治》):葛根、柴胡、黃芩,解肌清熱。
- 風燥證:
- 桑杏湯(《溫病條辨》):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母,潤燥疏風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咳嗽:泛指肺氣上逆作咳之症,傷風咳嗽屬其外感範疇。
- 風嗽:強調風邪致病,症見咳引胸痛、痰少難出。
- 傷風咳:與傷風咳嗽同義,多見於古籍簡稱。
古籍論述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傷風咳嗽,自表入裏,當先治表。」強調外邪未解時,不可過早使用斂肺或滋膩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風咳痰稀鼻塞聲重,宜散風邪,肺氣自清。」
此證若失治,風邪入裏化熱,可轉為肺熱咳嗽或痰飲內停,故早期辨明風邪性質,對證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