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風嗽

傷風嗽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因外感風邪,肺衛受襲,肺氣失宣而引發咳嗽,屬外感咳嗽範疇。其特點為咳嗽兼見風邪表證,如鼻塞、流涕、惡風、發熱等,多發於氣候變化或體虛受邪之時。

病因病機
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。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,故風邪外襲,首犯肺衛。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失職,則氣逆而咳;風邪束表,衛陽被鬱,故見表證。若兼寒邪,則痰白稀薄;若化熱入裡,則痰黃黏稠,症候隨之而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,咳聲輕淺,痰量不多,或痰白易咯。
  • 兼症:鼻塞流清涕,喉癢聲重,惡風發熱,頭痛身楚,舌苔薄白,脈浮或浮緊(風寒偏重者);若風熱為患,可見痰黃、咽痛、口渴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疏風宣肺,止咳化痰,依風寒、風熱之異隨證施治:

  1. 風寒襲肺
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《幼科要略》所載蔥豉湯(蔥白、淡豆豉)加減,或蘇梗、前胡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等辛溫解表之品。若表寒明顯,可合三拗湯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)以增強宣散之力。
  2. 風熱犯肺
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化痰止咳。
    • 方藥:桑菊飲(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蘆根、甘草)加減,或加牛蒡子、浙貝母以利咽化痰。

古籍論述

清代葉桂《幼科要略》強調:「若果暴涼外束,身熱痰嗽,只宜蔥豉湯,或蘇梗、前胡、杏仁、枳、桔之屬,僅一二劑即可。」指出傷風嗽初起宜輕清透邪,不可過用苦寒或滋膩,以免閉門留寇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他證咳嗽鑑別:

  • 風咳:陣發性嗆咳,無痰或少痰,遇風誘發,屬風邪伏肺,治宜祛風解痙。
  • 痰嗽:痰多黏膩,因脾濕生痰,上貯於肺,治當健脾化痰。
    傷風嗽則以表證與咳嗽並見為辨證關鍵,病程較短,及時調治易癒。

此證雖屬輕淺,然失治或體虛者,恐邪氣內傳,轉為內傷咳嗽或喘證,故早期疏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