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嗽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嗽吐
病證名,指小兒因外感風邪而引發咳嗽、嘔吐痰涎之證,常伴隨惡寒、發熱等全身症狀。此證多因風邪由表入裡,侵犯肺胃二經,鬱而化熱,灼傷津液,煉液成痰。痰濁內結胸膈,阻遏肺氣宣降,故見咳嗽氣逆;胃氣受擾,失於和降,則發為嘔吐痰涎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小兒臟腑嬌嫩,肺胃功能未充,風邪乘虛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胃腑。肺主宣發肅降,風邪束肺,則肺氣失宣,發為咳嗽;胃主受納降濁,風熱或風寒擾胃,胃氣上逆,故見嘔吐。若邪熱偏盛,耗傷津液,痰熱互結,則症狀加劇;若風寒未解,陽氣受遏,亦可見口中氣冷、痰涎清稀等寒象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風熱犯肺,痰熱內結
- 主證:咳嗽頻作,痰黃黏稠,嘔吐痰涎,身熱口渴,咽喉紅腫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清宣肺熱,和胃化痰。
- 方藥:桑菊飲合瀉白散加減。桑葉、菊花疏風清熱;杏仁、桔梗宣肺止咳;桑白皮、地骨皮清瀉肺熱;可酌加枇杷葉、浙貝母以降氣化痰。
-
風寒束表,胃氣上逆
- 主證:咳嗽聲重,痰白清稀,嘔吐清水或痰涎,惡寒無汗,口中氣冷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- 治法:溫散風寒,降逆止咳。
- 方藥:止嗽散加減。荊芥、紫蘇葉疏風散寒;陳皮、半夏燥濕化痰;茯苓、生薑溫胃止嘔;若寒邪較甚,可加細辛、五味子以溫肺化飲。
其他相關理論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,小兒「肺常不足」,易受外邪侵襲,咳嗽嘔吐並見者,當辨寒熱虛實。
- 痰涎之生成與脾肺相關,若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上貯於肺,則加重咳吐,故臨證可佐以健脾化濕之品,如茯苓、白朮等。
此證須注重肺胃同治,外疏內清,使邪去而氣機調暢,則咳吐自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