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吐
傷風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冷邪氣,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嘔吐之症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襲,風寒之邪客於脾胃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故而發為嘔吐。
病因病機
風冷之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客於脾胃,導致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,發為嘔吐。風邪屬陽,易襲陽位,故常見身熱;鼻青為風寒客於肺衛,肺氣失宣之象;呵欠、頓悶為正氣抗邪之表現;口中氣熱、夜間發躁則為風邪化熱之徵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嘔吐、身熱、鼻青、呵欠頻作、胸悶不舒、口中氣熱,夜間煩躁不安。嘔吐物多為清稀痰涎或未消化之食物,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或浮緊。
治法
治宜疏風散寒,和胃止嘔。
方藥
首選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本方具有解表化濕、理氣和中之效,適用於外感風寒、內傷濕滯之證。方中藿香芳香化濕、和中止嘔;紫蘇、白芷解表散寒;半夏、陳皮燥濕和胃;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;厚朴、大腹皮行氣除滿;桔梗宣肺利膈;甘草調和諸藥。若風邪化熱,可加黃芩、連翹以清熱;若嘔吐劇烈,可加生薑、砂仁以溫中止嘔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中脘、內關、足三里,以調和胃氣、降逆止嘔;風寒重者加風池、合谷以疏風散寒。
- 推拿:小兒可運用揉板門、推天柱骨等手法,以和胃降逆。
鑒別診斷
需與傷食吐、胃熱吐等相鑒別:
- 傷食吐:因飲食不節所致,嘔吐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治宜消食導滯。
- 胃熱吐:嘔吐物臭穢,口渴喜冷,舌紅苔黃,治宜清胃泄熱。
傷風吐之關鍵在於風邪外襲、胃氣上逆,治療當以祛風和胃為主,使邪去正安,嘔吐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