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吐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吐瀉
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寒邪氣,引發嘔吐與腹瀉並見之症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能罹患,屬外感夾雜脾胃失調之候。
病因病機
風寒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,客於肌表,內犯脾胃。肺主皮毛,風寒束表則肺氣失宣;脾胃主運化,邪氣內擾則升降失常,清濁相混,故見吐瀉交作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更易因風寒襲表而引動脾胃功能紊亂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、腹瀉,吐物多清稀,瀉下物溏薄或水樣,或伴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- 表證:身溫不定,乍涼乍熱(寒熱往來),呵欠頻作,神情煩悶,多睡但眠淺易驚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白膩,脈浮緩或浮緊;小兒可見指紋浮紅。
治法與方藥
以 疏風散寒、調和脾胃 為原則,常用方如 藿香正氣散 加減:
- 主方:藿香、紫蘇、白芷解表化濕;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朴理氣和中;大腹皮、白朮健脾滲濕。
- 加減:
- 表寒重者,加荊芥、防風增強疏風散寒之力。
- 嘔吐甚者,加生薑、砂仁溫中止嘔。
- 腹瀉明顯者,加蒼朮、薏苡仁健脾燥濕。
證候辨析
傷風吐瀉需與其他吐瀉證鑑別:
- 暑濕吐瀉:多發於夏季,伴身熱煩渴、小便短赤,方用六一散合香薷飲。
- 食積吐瀉:嘔吐酸腐、腹痛拒按,瀉後痛減,方用保和丸。
- 脾虛泄瀉:病程遷延,食少倦怠,方用參苓白朮散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 「肺與脾胃相關」 之整體觀。風寒犯表,肺失宣降,影響脾胃氣機;反之,脾胃濕滯亦可上漬於肺,加重表證。故治療需表裡兼顧,既開腠理以祛邪,又運中焦以復升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