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風眩暈

傷風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感受風邪或頭風內擾所致之眩暈,屬外感眩暈範疇。其病機多與風邪外襲、上犯清竅,或內風夾痰濁上擾有關,臨床常見頭暈目眩、惡風、自汗等表證,亦可兼見頭痛、鼻塞等風邪客表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。風邪外襲,循經上擾頭目,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發為眩暈。
  2. 頭風內動:素體肝陽偏亢,或痰濕內蘊者,風邪引動內風,風痰上壅,閉阻清竅,亦致眩暈。
  3. 正虛受邪:衛氣不固者,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擾亂清陽之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暈目眩,視物旋轉,或頭重腳輕,動則加劇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外感風邪者,多伴惡風、自汗、鼻塞、脈浮緩。
    • 風熱偏盛者,可見頭脹痛、咽痛、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風寒偏盛者,頭痛連項、苔薄白、脈浮緊。
    • 頭風眩暈者,眩暈反覆發作,或兼頭部刺痛、耳鳴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邪襲表證

    • 治法:疏風解表,升清降濁。
    • 方藥:川芎茶調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主用川芎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等疏風透邪。
  2. 風熱上擾證
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平肝定眩。
    • 方藥: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合天麻鉤藤飲,酌加菊花、薄荷、鉤蒺藜等。
  3. 風痰上壅證

    • 治法:祛風化痰,健脾熄風。
    • 方藥: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加減,配合茯苓、陳皮化痰濕,天麻、鉤藤熄內風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風寒眩暈:風邪夾寒,頭痛惡寒明顯,治宜辛溫解表,如桂枝湯加減。
  • 風熱眩暈:風邪化熱,頭脹目赤,宜辛涼透表,如銀翹散化裁。
  • 頭風眩暈:多因肝風內動或痰瘀阻絡,眩暈日久,治當平肝潛陽或化瘀通絡。

此證需與內傷眩暈(如氣血虧虛、肝陽上亢等)鑑別,外感者多起病急、病程短,與表證並見;內傷者則多虛實夾雜,纏綿難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