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風自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風自利
病證名,首載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證指因外感風邪後,引發瀉利之症,臨床以惡寒鼻塞、咳嗽氣促、兼見泄瀉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功能未充,風邪外襲,先犯肺衛,致肺氣失宣,上逆而為咳嗽;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壅滯則影響大腸傳導,加之風邪內擾脾胃,使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為泄瀉。此即「肺移熱於大腸」或「表邪內陷」之機轉,屬外感兼夾裏證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表證:惡風畏寒、鼻塞流涕、咳嗽痰白、脈浮。
- 裏證:大便溏薄或水瀉、腸鳴腹脹、舌苔薄白或膩。
小兒患者尤易因脾胃虛弱,症狀更為明顯,或見煩躁、食慾不振等兼症。
治法與方藥
治當 疏風解表、健脾化濕,表裏雙解。
- 主方:選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 人參敗毒散(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人參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),本方既能祛風解表,又可益氣健脾,調暢氣機,使表邪得散,脾運得復。
- 加減:
- 若濕重苔膩,加蒼朮、陳皮以燥濕運脾;
- 咳嗽甚者,加杏仁、紫蘇葉宣肺止咳;
- 泄瀉頻仍,可佐煨薑、大棗溫中和營。
鑒別要點
需與純粹外感風寒或單純脾虛泄瀉區分。傷風自利特點在於 表裏同病,既有風邪束表之象,又見脾濕下注之徵,治療需兼顧二者,不可單治其表或獨補其裏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理論,臨床須細辨表裏輕重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