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兩腎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初生兩腎縮

初生兩腎縮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男嬰出生時雙側睪丸(中醫稱「腎子」或「外腎」)上縮,未能自然垂降於陰囊內的現象。此證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寒氣凝滯經絡,或氣血運行不暢有關。中醫理論認為,腎主生殖發育,而睪丸屬腎所司,若寒邪侵襲或陽氣虛弱,可導致腎氣不固,引發睪丸上縮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凝肝脈: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初生嬰兒感受寒邪,寒性收引,可致肝脈拘急,牽引睪丸上縮。
  2. 腎陽不足:先天元陽虧虛,腎氣不充,無力溫煦下焦,使外腎難以固攝於陰囊。
  3. 氣血失和:產程不順或氣血瘀滯,影響經絡通暢,亦可能導致此證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溫通散寒、補益腎氣為主,常用外治法與灸法結合:

  1. 外敷法

    • 將硫黃、吳茱萸、大蒜共研細末,調勻後塗敷於嬰兒下腹部(近關元、氣海穴處),以溫散下焦寒凝。硫黃性熱,能助陽散寒;吳茱萸溫肝降濁;大蒜辛溫走竄,三者合用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    • 另以蛇床子煎湯,趁熱淋洗熏蒸外陰。蛇床子性溫,歸腎經,具溫腎壯陽、燥濕祛風之效,可助睪丸降垂。
  2. 灸法

    • 選取關元(臍下三寸)、氣海(臍下一寸半)等穴,以艾條溫和灸之。此二穴為任脈要穴,灸之可溫補元陽、散寒通絡,改善下焦虛冷。

理論延伸

此證與「疝氣」或「狐疝」有別,後者多因腹壓增高或肝氣鬱滯所致,常見睪丸時上時下;而「初生兩腎縮」屬先天性或寒邪直中,需側重溫養。若久未緩解,可能影響日後生育功能,中醫古籍《幼科發揮》亦提及:「腎縮者,陽氣不達也,宜急溫之。」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思維,結合外治與內在調理,體現了「寒者熱之」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