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肝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肝癧

病名:傷肝癧為癧證之一,多因情志內傷所致,屬中醫外科癧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肝氣鬱結、陰火上炎相關,好發於婦女,臨床表現常伴隨月經失調或閉經,並見頸項、腋下等處結塊腫硬。

病因病機
《癧科全書》指出:「憂鬱內傷,初則經水不調,久而經閉不通,陰火上炎,皆能生癧,凝結不消,此名傷肝癧。」此病多因長期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久而化火,陰火內熾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凝滯經絡,遂發為癧。女子以肝為先天,肝主藏血,又司疏泄,故情志抑鬱更易導致肝經氣血失和,經脈壅滯,形成此證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月經不調,經期紊亂,量少色暗,或胸脅脹悶;病情進展則可能出現經閉,並於頸側、腋下或腹股溝等處觸及結塊,質地堅硬,推之可動,或伴微痛。若兼心脾兩虛,可見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、食少倦怠等症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鬱痰結證
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加減逍遙散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、白朮、炙甘草、薄荷、生薑)為主,可酌加浙貝母、夏枯草、牡蠣等以增強化痰軟堅之效。
  2. 心脾血虧證

    • 治法:健脾養心,益氣補血。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當歸、遠志、炙甘草)加減,若結塊未消,可佐以香附、鬱金等行氣活血之品。

相關討論
傷肝癧之病機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結核性淋巴結炎」或「慢性淋巴結炎」有相似之處,尤其好發於青壯年女性。中醫認為其本在肝鬱,標在痰火,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調肝為要,佐以清熱化痰、活血散結。若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明顯,可配合活血化瘀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等,以通絡消癧。

此病預後與情志調攝密切相關,除藥物治療外,須注重精神調養,避免憂思忿怒,以助氣機暢達,癧結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