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谷

病證名,指因過量攝取穀類食物而導致的病證,屬「傷食」範疇之一。中醫認為,穀物雖為五穀養生之本,然過食則易礙脾運化,導致中焦氣機壅滯,形成食積。《古今醫鑒·卷四》提及:「食者有形之物,傷之則宜損其谷,其次莫如消導」,強調治療需先節制飲食,再依證候輕重選用消導、吐下等法。

病因病機
穀物性味甘平,主入脾胃經,適量攝取可補益中氣。然過食則易使脾胃運化不及,穀食停滯於中焦,化生濕熱或痰濁,進一步阻滯氣機,表現為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食欲不振等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傷食不能食源流》指出,穀積與其他食傷有別,其性黏膩,易與濕邪相合,故治法需側重健脾消穀、化濕導滯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輕證:症見脘悶噯氣、舌苔厚膩,治宜消積和胃。常用麥芽、穀芽、神曲等藥,此類藥物具生發之性,能助脾胃升清降濁,尤擅化解穀食之積;佐以砂仁醒脾化濕,暢達中焦氣機。
  2. 重證:若見腹脹痛拒按、大便不通,屬積滯壅實,可選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行氣消痞,或保和丸(山楂、神曲、萊菔子等)消食導滯;若積滯化熱,可酌加黃連、連翹清熱除煩。危急者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載「備急丹」(大黃、巴豆等),專攻峻下冷積,然須慎用。
  3. 頑固積滯:古籍推崇雞內金為消穀要藥,其性平味甘,能化堅消積,尤宜於久積難消或小兒穀傷之證。

相關概念
傷谷與一般「傷食」雖同屬飲食所傷,但前者特指穀類過攝,後者涵蓋範圍更廣(如肉傷、酒傷等)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強調調節飲食為防治核心。臨床亦需辨別是否兼夾脾虛(如神疲乏力、脈弱),若屬虛中夾實,則需配伍參、朮等補脾之品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