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

一、病證名

  1. 廣義傷寒
    廣義傷寒泛指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,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熱論》云: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……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」此處「傷寒」涵蓋因外邪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所引發的熱性疾病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即以「傷寒」為名,書中所述之六經辨證體系,不僅針對寒邪致病,亦包含其他外感熱病的辨治規律。
  2. 狹義傷寒
    狹義傷寒專指外感寒邪而即時發病的病證,與廣義傷寒為從屬關係。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提出:「傷寒有五,有中風,有傷寒,有濕溫,有熱病,有溫病。」其中第二項「傷寒」即狹義之義,特指寒邪直中太陽經所致的表寒證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描述其典型脈證為: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。」此類病證多見於冬季,因寒性凝滯,故臨床表現以惡寒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為特徵。

二、病因學名詞
傷寒作為病因概念,指寒邪侵襲人體的致病過程。《素問·刺志論》言:「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」王冰注釋:「寒傷形,故氣盛身寒。」說明寒邪外束,衛陽被遏,正邪交爭而見外寒內熱之象。晉代王叔和於《傷寒例》進一步闡明:「冬時嚴寒,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……從霜降以後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觸冒霜霧,中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。」強調寒邪致病的季節性特點,即嚴冬時令人體易感寒邪而發病。
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傷寒與六經傳變
    《傷寒論》以六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為綱,系統論述傷寒病的傳變規律。寒邪初客太陽,若未及時解散,可依體質及治療不當與否,循經內傳或直中三陰,呈現由表入裏、由陽轉陰的動態病理過程。
  2. 傷寒與溫病之別
    後世溫病學派將外感熱病區分為「傷寒」與「溫病」,認為傷寒多因寒邪,溫病多因溫熱之邪,二者初期證治迥異。然廣義傷寒實已涵蓋溫病範疇,此為中醫外感病分類的學術演進。
  3. 寒邪致病特點
    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,易傷陽氣。臨床除表證外,亦可見寒邪直中脾胃之腹痛吐利,或寒凝經脈之關節冷痛等裏寒證候,此與《傷寒論》太陰病、少陰病等論述相呼應。

綜上,傷寒一詞於中醫體系中兼具病證與病因雙重內涵,其理論構建於《內經》與《傷寒論》,並隨歷代醫家實踐不斷深化,成為外感病辨治的核心範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