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口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口噤
初生口噤,出自《全幼心鑒》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與「臍風」同屬一類,指新生兒因風邪內侵或胎毒蘊結,導致牙關緊閉、吮乳困難之症。此症多發於出生後數日,屬中醫「小兒驚風」範疇,病因與產時調護失當、臍帶感染或外邪直中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初生口噤主因有二:
- 外感風邪:新生兒正氣未充,若接生時臍帶處理不潔,或產後受風寒之邪侵襲,風毒循臍入絡,上攻口頰,致筋脈拘急,牙關緊閉。
- 胎毒內蘊:孕母體質濕熱,或孕期飲食不節,胎兒受濁熱之氣熏灼,生後毒邪發作,壅滯經絡,引發口噤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可見:
- 牙關緊閉,難以張口吮乳。
- 面青唇紫,啼聲微弱或無聲。
- 四肢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舌質暗紅,指紋青紫滯澀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本病屬「肝風內動」或「風痰閉竅」,治宜熄風止痙、解毒通絡,分型論治如下:
- 風邪犯絡證:以祛風鎮痙為主,方選《攝生眾妙方》之「撮風散」(蜈蚣、鉤蠍、僵蠶等),或外敷「臍風膏」於臍部。
- 胎毒熾盛證:需清熱解毒,方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五虎追風散」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當歸、赤芍。
古籍記載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口噤者,風入頰車之穴,急宜祛風化痰。」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強調臍風與口噤之關聯,謂「斷臍不謹,風冷邪氣客於脈中,傳於臟腑,令兒口噤不乳。」
其他療法
針灸可刺人中、合谷、頰車等穴以開竅解噤;另可配合推拿手法,如掐揉五指節、清肝經,以疏風定驚。
初生口噤為急重之症,中醫歷代醫家多從風、毒立論,治療強調早期介入,以阻斷病勢傳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