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不可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不可汗

「傷寒不可汗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疇,指傷寒病證中禁用發汗法的特定情況。發汗雖為解表祛邪之常法,然人體氣血陰陽若本虛或病位非在表,誤汗則易耗傷正氣,甚致變證叢生。以下分述其證型與機理:

一、太陽病禁汗

  1. 尺脈遲或微:太陽病本應發汗解表,然若尺脈遲緩或微弱,反映下焦陰血不足或陽氣虛衰。強行發汗則陰血更傷,陽氣隨汗外泄,恐致亡陽之危。
  2. 里虛證:若兼見心悸、氣短、乏力等里虛症狀,提示正氣不支,發汗則虛其虛,當先扶正為要。

二、少陽病禁汗

少陽病邪居半表半里,樞機不利,當以和解為法。若誤汗,非但邪不解,反因津液外泄而助長火勢,致口乾、煩躁、譫語等少陽熱熾之變。

三、熱入血室

婦人傷寒逢經水適來或適斷,邪熱乘虛內陷血室,症見寒熱如瘧、胸脅滿、譫語等。此為熱與血結,非表證可比,汗法徒傷營血,反使熱邪深伏。

四、里虛下利清谷

下利清谷、四肢厥冷者,為脾腎陽衰、陰寒內盛之象。此時雖有表證,然里陽已虛,發汗則陽氣隨汗而脫,必致下利不止、脈微欲絕。

五、素體中虛里寒

平素脾胃虛弱或陽氣不足者,雖感外邪,亦不可徑用汗法。因汗出需賴陽氣鼓動,中虛者強發其汗,易致陽氣外越而里寒益甚。

六、少陰病在里

少陰病脈沉細數,症見但欲寐、手足冷,此為陰虛火旺或陽虛寒盛,病本在里。誤汗則陰陽兩傷,輕者津虧熱熾,重者陽亡陰竭。

七、厥陰病熱厥

熱厥因陽熱內鬱,陽氣不達四末,症見手足厥冷而胸腹灼熱。若誤為寒厥而發汗,必更劫陰液,助長邪熱,甚則熱深厥深。

八、津血耗傷諸證

  1. 咽喉乾燥:肺胃陰津不足,發汗則津枯火炎。
  2. 淋家、瘡家:久淋傷陰,瘡瘍耗血,汗法再奪其津血,必致瘡毒內攻或淋證加重。
  3. 衄家、亡血家:陰血已虧,汗源本乏,強汗則血虛風動。
  4. 汗家:衛陽不固,津液常泄,再汗則陽氣陰液俱脫。

九、陰陽俱虛

陰陽兩虛者,氣血俱損,汗法既傷陽又耗陰。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」

總結機理
「傷寒不可汗」之證,核心在於正虛或病非純表。中醫強調「有是證用是法」,汗法之禁,體現「扶正祛邪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。臨證需詳察脈症,明辨標本,方不致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