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潮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潮熱

病證名,屬傷寒陽明病範疇,指發熱如潮水般定時而作,其熱勢起伏有規律,猶如潮汐之信,故稱「潮熱」。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,尤以陽明腑實證為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傷寒潮熱之成因,主要與邪傳陽明、熱結胃腑相關。外邪入裡化熱,或太陽病誤治轉屬陽明,導致胃腸燥熱內結,腑氣不通。陽明經氣旺於申未時(下午3至7時),此時正氣抗邪,與熱相搏,故熱勢於日晡(傍晚)時分尤為明顯,呈現「一日一發,指時而發」之特徵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定時發熱:熱勢於日晡時分(約傍晚)準時而作,退後復來,如潮汐之信。
  2. 陽明實熱證:兼見口渴引飲、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,甚則譫語、脈洪數有力。
  3. 燥屎內結:因胃腑實熱灼津,腸道失潤,燥屎內停,進一步加重潮熱。

證候辨析
潮熱雖多屬陽明實證,然須辨其兼症:

  • 陽明經證:若僅見身熱汗出、口渴脈洪,而無腑實(如便秘),屬熱熾津傷,宜清解為先。
  • 陽明腑證:若潮熱伴腹滿痛、拒按、便秘,則為燥熱結滯,需通腑泄熱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調胃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陽明燥熱初結,症見潮熱、譫語、便秘,方中大黃瀉熱通便,芒硝軟堅潤燥,甘草調和藥性,共奏「下其鬱熱」之效。
  • 大承氣湯:若潮熱兼見「痞滿燥實堅」,腑實壅盛,則需峻下熱結,以枳實、厚朴行氣破滯,配合硝黃攻下。

與其他潮熱之鑑別

  • 陰虛潮熱:多見於內傷雜病,熱勢午後或夜間發作,伴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。
  • 濕溫潮熱:身熱不揚,午後熱甚,兼胸悶苔膩,屬濕熱鬱蒸,需化濕清熱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明理論》強調潮熱「若潮水之潮,其來不失其時」,突出其時間規律性。
  • 《傷寒全生集》直指「潮熱屬陽明」,並提出「專主胃腑實熱,燥糞使然」,明確其病位與病機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認為人體氣血隨自然界時辰盛衰而變化,故邪正交爭亦呈現週期性熱象。臨床需結合脈證,細辨腑實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