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寒喘,病證名。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氣喘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「傷寒喘其證不一。有邪氣在表,表未解,無汗而喘者;有邪氣在里,汗出,不惡寒,腹滿而喘者;有潮熱者;有心下有水而喘者。」在表者當汗,在里者宜下。心下有水而喘,當利小便。若陰證發喘,是為無陽,非灸之不可。又指外感寒邪傷肺所致的喘急,治用華蓋散等方。參見寒喘、喘證等條。

傷寒喘,是指在傷寒病過程中出現的喘息症狀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記載了傷寒喘的各種證候,包括邪氣在表、邪氣在里、潮熱、心下有水等。在表者當汗,在里者宜下。心下有水而喘,當利小便。若陰證發喘,是為無陽,非灸之不可。

傷寒喘的病因,主要是外感熱病。外感熱病,是指由於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發熱性疾病。外邪侵入人體後,會導致人體正氣的失調,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。傷寒喘的病機,主要是邪氣犯肺,肺失宣降。肺主呼吸,如果肺失宣降,就會導致氣道不暢,出現喘息症狀。

傷寒喘的臨床表現,主要包括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喘息、胸悶、心悸等。發熱是傷寒喘最常見的症狀,多為高熱,可達40℃以上。惡寒是指畏寒怕冷,多見於傷寒喘的初期。無汗是指不出汗,多見於傷寒喘的初期。喘息是指呼吸急促,多見於傷寒喘的中期和後期。胸悶是指胸部有壓迫感,多見於傷寒喘的中期和後期。心悸是指心跳加快,多見於傷寒喘的中期和後期。

傷寒喘的治療,以解表散寒、宣肺止喘為主。常用方劑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杏蘇散等。如果傷寒喘合並有心下有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傷寒喘合並有陰證,可以用灸法治療。

傷寒喘的預後,一般來說是比較好的。如果治療及時,可以很快痊癒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或者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傷寒喘的飲食調理,要注意清淡飲食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要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傷寒喘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。在感冒初期,要積極治療,避免病情發展為傷寒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