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喘

傷寒喘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氣喘症狀,其病因病機多與寒邪侵襲、肺氣失宣、痰飲內停等相關。根據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記載,傷寒喘的證型多樣,臨床表現及治法亦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傷寒喘的發生主要與外感寒邪相關,寒邪束表或內傳於肺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壅滯而發為喘促。此外,若患者素有痰飲內停,或邪熱內結,亦可加重氣喘症狀。

主要證型與治法

  1. 表證未解,無汗而喘

    • 病機:風寒外束,肺氣鬱閉,毛竅不開,肺失宣降。
    • 症狀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無汗、氣喘咳嗽、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平喘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。
  2. 邪氣在裡,腹滿而喘

    • 病機:寒邪入裡化熱,或陽明腑實,肺氣壅滯。
    • 症狀:汗出、不惡寒、腹脹滿、大便不通、氣喘急促、脈沉實。
    • 治法:瀉熱通腑,降氣平喘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。
  3. 心下有水氣而喘

    • 病機:水飲內停,上犯於肺,肺氣不利。
    • 症狀:咳喘痰多、胸悶、心下痞滿、或見浮腫、舌苔白滑。
    • 治法:溫化水飲,利水消痰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、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。
  4. 陰證發喘

    • 病機:陽氣虛衰,腎不納氣,或陰寒內盛,肺氣失溫。
    • 症狀:喘促氣短、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脈微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固脫,回陽救逆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,或配合灸法以溫通陽氣。
  5. 寒邪傷肺致喘

    • 病機:寒邪直中肺臟,肺氣鬱閉。
    • 症狀:咳嗽氣喘、痰白清稀、惡寒無汗。
    • 治法:溫肺散寒,止咳平喘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華蓋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寒喘:多因感寒而發,以痰白稀、惡寒無汗為特點,治宜溫肺散寒。
  • 喘證:泛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氣喘,需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
傷寒喘的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辨證論治,或解表,或攻裡,或化飲,或溫陽,方能取得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