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耳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耳聾

病證名,指因外感熱病(尤指傷寒類疾患)導致聽覺功能喪失之證候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與經絡氣機阻滯、臟腑虛損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機虛實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太陽過汗致虛
    傷寒太陽病階段,若誤用發汗法過度,耗傷陽氣,導致手少陽三焦經氣血虛弱,清陽不升,耳竅失養。《傷寒類證》載:「未持脈時,令其咳而不咳者,此必耳聾無聞也,此為重發汗、虛故也。」此屬虛證,多伴隨倦怠乏力、脈象微弱等氣虛之象。
  2. 少陽風熱鬱閉
    少陽經循行過耳,外感風熱邪氣鬱於半表半里,阻滯少陽經氣,導致耳竅氣血不通。《傷寒論》少陽病提綱提及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,若兼見耳聾,多屬邪鬱少陽之實證,常伴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症。

分證論治

  1. 氣虛耳聾

    • 證候:耳聾漸發,聽力減退,伴面色萎黃、氣短自汗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中氣,升陽通竅。
    • 方藥: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重用黃芪補脾肺之氣,佐桂枝、芍藥調和營衛,飴糖溫中補虛。若腎陽虛顯著,可酌加骨碎補、菖蒲通竅。
  2. 少陽鬱熱耳聾

    • 證候:耳聾突發,耳內脹悶,或兼耳鳴如潮,伴少陽證(口苦、脈弦)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疏泄鬱熱。
    • 方藥: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為主方,柴胡、黃芩疏解少陽鬱熱,人參、甘草扶正祛邪。若熱象重,加梔子、連翹;若痰濕阻絡,可合溫膽湯化裁。

針灸治法

  • 虛證:取足三里、脾俞、聽宮,施以補法或灸法,助升發陽氣。
  • 實證:針刺翳風、中渚、外關,用瀉法以疏泄少陽經氣。

古籍佐證
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」提示少陽與耳竅之聯繫;《醫學綱目》亦強調:「耳聾屬少陽者,從樞而治。」皆說明少陽經氣暢通對耳疾之關鍵作用。

此症須與「腎虛耳聾」「痰火耳聾」等鑑別,臨床需四診合參,不可執一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