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腳氣
初生腳氣,又稱「嬰兒腳氣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多見於新生兒,其特徵為出生後即現全身水腫、小便不利、體溫偏低、吮乳無力、頻繁嘔吐、肌肉鬆軟、精神萎靡、啼聲微弱,甚或出生時尚能啼哭,次日即無聲息。此症常與母體罹患腳氣病(維生素B1缺乏症)相關,因母體氣血失調,濕濁內蘊,透過胎孕或乳汁影響嬰兒,致其脾腎陽虛,水濕停聚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病主因母體素體虛弱,或飲食偏嗜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。濕性重濁,下注於足則成腳氣;若孕母氣血不足,濕毒乘虛傳於胎兒,則嬰兒出生後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而成水腫。此外,母乳若蘊濕熱之毒,嬰兒吮乳後亦可引發相似症狀,屬「胎毒」或「乳毒」範疇。
臨床表現
- 水腫:全身浮腫,以下肢為甚,按之凹陷,屬「陰水」範疇,因脾腎陽虛,氣化不利所致。
- 小便不利:尿量減少,色淡或清長,為膀胱氣化失職,水液停聚之象。
- 陽氣虛衰:體溫不升,肢冷面白,啼聲低微,屬脾腎陽虛,不能溫煦四末。
- 脾胃虛弱:嘔吐頻作,吮乳無力,乃胃失和降,脾不升清之候。
- 神疲嗜臥:終日昏睡,反應遲鈍,為氣血虧虛,心神失養之徵。
治法與調護
中醫治療以「溫陽化氣、健脾利濕」為原則。若屬輕症,可透過調整乳食,如改用牛奶、豆漿、蛋黃或健康婦女之乳汁哺餵,以避開母體濕毒。脾胃得健,則嘔吐自止,小便通利,水腫漸消。
若病情遷延,出現「腳氣沖心」(心悸喘促、面青唇紫)或肝風內動(四肢抽搐、目睛上視),則屬危候,多因濕毒內攻,心陽衰微,或陰津耗損,筋脈失養所致,預後較差。
中醫辨證要點
此病需與「胎水」(先天性腎病)及「五遲五軟」(發育遲緩)鑑別。初生腳氣多與母病同現,且水腫隨乳食調整而速退;若水腫久不退,兼見發育障礙,則需考慮其他先天稟賦不足之證。
總此,初生腳氣之關鍵在於早期辨識與飲食調理,以護佑嬰兒陽氣,避免濕濁內陷而生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