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發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發黃
傷寒發黃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病邪(尤以傷寒為主)而出現黃疸之證候。此證多因風寒濕熱之邪鬱滯肌表或內傳陽明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濕熱蘊結,熏蒸膽汁外溢肌膚所致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,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云:「表邪發黃,即傷寒證也。凡傷寒汗不能透,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;或表邪不解,自表傳里,而濕熱郁於陽明者,亦有黃證。」
病因病機
- 表邪未解:風寒濕邪鬱於肌表,腠理閉塞,汗出不暢,濕熱不得外泄,鬱而發黃。
- 濕熱內鬱:表邪未清,內傳陽明,濕熱蘊結中焦,熏蒸肝膽,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。
- 陽明實熱:邪熱入里,與濕相搏,結於腸胃,腑氣不通,濕熱鬱蒸而發黃。
- 內傷兼感:素體虛弱,勞倦內傷,復感外邪,正氣不足,邪氣內陷,亦可致黃。
臨床表現
-
表邪未解型:
- 主症:發熱惡寒、身痛、脈浮、汗出不暢、身目發黃。
- 病機:風寒濕邪鬱表,濕熱不得透發。
-
濕熱內鬱型:
- 主症:身熱不揚、煩渴、多汗、脈緩滑、小便黃赤、黃疸鮮明。
- 病機:濕熱蘊結中焦,膽汁外溢。
-
陽明實熱型:
- 主症:腹滿脹痛、大便閉結、煩躁譫語、黃疸色深。
- 病機:濕熱與燥屎互結,腑氣不通。
-
內傷兼感型:
- 主症:黃疸色晦暗、神疲乏力、納差、脈虛弱。
- 病機:正氣不足,濕邪內滯。
治療原則
- 表邪未解:宜發汗解表,透邪外出,方用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。
- 濕熱內鬱:宜清熱利濕,分消走泄,方用茵陳蒿湯或梔子柏皮湯。
- 陽明實熱:宜通腑泄熱,先下後清,方用大承氣湯加減。
- 內傷兼感:宜健脾益氣,溫化寒濕,方用茵陳朮附湯或理中湯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將黃疸分為黃汗、黃疸、穀疸、酒疸、女勞疸五類,統稱「傷寒發黃」。
- 《傷寒論》中對發黃證治有詳細記載,如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;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里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」
傷寒發黃之證,須辨明表里虛實,隨證施治,方能取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