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傷寒發黃是一種病證名詞,指的是外感病邪後出現黃疸的情況。根據《景嶽全書.雜證謨》,當傷寒病人的汗不能透而風濕邪氣停留在體表時,就會出現黃疸症狀;或者表邪無法解散而傳至身體內部,陽明經濟會出現黃疸症狀。

當表邪未解時,證據表現為發熱、身體疼痛、脈搏浮腫、少汗,應該使用散汗的方法來治療;當濕熱內部積聚時,證據表現為焦躁煩熱、脈搏緩滑、多汗,應該使用消痰和利尿的方法來治療;陽明實邪內部積聚時,則會出現痞結脹滿的證據,應該先使用下行的方法,然後再清熱。

對於傷寒引起的發黃情況,如果表邪未清且濕熱不斷增強,就需要使用雙解的方法治療,例如使用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等;如果內部熱度很高,但表邪仍然存在,可以使用柴苓煎湯治療;如果只有濕熱內部積聚的證據,而沒有外表邪氣,可以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如果傷寒是由於內傷和過度勞累導致,並且沒有濕熱實證等證據,則應該根據情況使用調補陰寒的治療方法。

根據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傷寒引起的發黃分為黃汗、黃疸、谷疸、酒疽和女勞疸等五種。這些情況都可以歸類為傷寒發黃的範疇中。

以上所述是有關傷寒發黃的相關資訊。如果需要進一步瞭解黃疸相關知識,請參考其他相關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