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發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發驚
病證名,首載於《驚風辨症必讀書》,指外感寒邪鬱滯太陽經絡,導致氣機壅塞、陽氣受遏,進而引動肝風,發為驚搐之證。其病機核心為「寒閉經絡,風動內擾」,屬外感驚風範疇,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
臨床表現:
- 表寒實證:發熱惡寒、頭痛身疼、無汗、脈浮緊,此為太陽傷寒之典型證候。
- 驚風見症:手足搐搦、目睛上視、筋脈拘急,搐搦有力,乃寒邪外束,內擾肝木,風動筋急所致。
- 兼夾症狀:或見煩躁不安、面色青白,舌苔薄白而潤。
病因病機: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。風寒之邪自表而入,首犯太陽,經絡受遏,營衛鬱滯,故見表實無汗;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,寒邪深襲,可內動少陰,波及厥陰肝經。肝主筋,寒凝則筋脈失養,風木妄動,故發驚搐。此證與熱極生風之驚厥不同,其關鍵在於「寒閉」而非「熱盛」。
治法方藥:
-
主方:
-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功擅發汗解表、宣肺散寒,開太陽之鬱閉,使寒邪外達,則驚搐自平。
- 五積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兼治寒、濕、氣、血、痰五積,適用於表裏俱寒、痰濕內阻而驚風者,具散寒祛濕、理氣活血之效。
-
加減要點:
- 若驚搐甚者,可佐入鉤藤、僵蠶以熄風止痙;
- 兼痰濕者,加半夏、陳皮化痰通絡;
- 正氣虛弱者,酌用人參、茯苓扶正祛邪。
鑑別診斷:
- 熱驚風:多見高熱、面赤唇紅、煩渴引飲,治宜清熱熄風,如羚角鉤藤湯。
- 慢脾風:屬虛寒驚風,症見手足蠕動、神疲肢冷,治宜溫補脾腎,如固真湯。
此證貴在辨明寒邪閉表與肝風內動之因果,散寒解表為治本之策,風熄則驚自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