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發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發頤

傷寒發頤,又稱汗毒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為傷寒證之併發症。此病多因外感風寒,發汗解表未盡,餘邪鬱久化熱,熱毒壅滯於少陽、陽明經脈,結聚於頤頷之間,致使頸項前後結腫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傷寒發頤之形成,主要因傷寒表證未解,或發汗不徹,邪熱內傳,鬱於少陽、陽明經絡。少陽經循行於耳前後,陽明經絡布於面頤,熱毒壅滯,氣血瘀阻,遂發為腫痛。若熱毒熾盛,則可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可見身熱、口渴、頤頷腫脹疼痛,甚則皮膚焮紅灼熱,張口困難。若熱毒較輕,則身涼不渴,腫痛微紅。若熱毒壅盛,則腫勢加劇,按之應指,為膿已成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情輕重及熱毒深淺,治法有所不同:

  1. 初起身熱口渴:屬熱毒初起,宜清熱解毒,方用柴胡葛根湯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桔梗、連翹、牛蒡子、升麻、甘草等),疏解少陽、陽明鬱熱。
  2. 腫處焮紅熱甚:屬熱毒熾盛,外敷如意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、南星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甘草等),以清熱消腫止痛。
  3. 初起身涼不渴:屬餘邪未盡,宜疏風散邪,方用牛蒡甘桔湯(牛蒡子、桔梗、薄荷、荊芥、防風、連翹、玄參、甘草等),宣散鬱熱。
  4. 腫處微熱不紅:屬氣血凝滯,外敷沖和膏(紫荊皮、獨活、赤芍、白芷、石菖蒲等),以活血散結、消腫止痛。
  5. 腫深不退,膿將成:宜托毒透膿,方用托里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皂角刺、桔梗、甘草等),扶正托毒。

若膿已成,則需切開引流,但因此處血脈豐富,且近耳竅,故施術時須謹慎,避免傷及經絡。

現代對應病症

傷寒發頤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傷寒併發腮腺炎,或頸部淋巴結化膿性感染。其治療除參照中醫辨證外,亦需結合現代醫學診斷,以確保療效。

相關條目

  • 發頤:泛指頤頷部位之腫痛化膿性疾病,傷寒發頤屬其中一種。
  • 痄腮:與傷寒發頤類似,但多由溫毒引起,常見於小兒,具傳染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