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腹脹
病證名:指傷寒病邪內傳,導致氣機壅滯、腑氣不通所引發的腹脹症狀。根據病邪性質及病位深淺,可分為熱結膀胱腹脹、陽明胃實腹脹及血蓄腹脹三類,其病因病機與治法各異。
病因病機
- 表邪內傳:傷寒表證未解,邪熱隨經入裡,影響膀胱氣化或陽明腑氣。
- 熱結下焦:邪熱與水互結於膀胱,或與血相搏成瘀,阻滯氣血運行。
- 陽明腑實:燥熱內結腸胃,腑氣不通,濁氣壅塞而脹滿。
證型與臨床表現
-
熱結膀胱腹脹
- 症狀:惡寒發熱、自汗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小腹脹滿。
- 病機:太陽表邪未盡,內傳膀胱,氣化失司,水熱互結。
- 治法:通陽化氣、利水消脹。
- 方藥:
- 輕證:五苓散(桂枝、白朮、澤瀉、豬苓、茯苓)以溫陽利水。
- 兼表證:羌活木通湯合六一散,解表清熱利尿。
-
陽明胃實腹脹
- 症狀:不惡寒、汗出、煩躁譫語、腹滿硬痛、大便不通、脈沉實。
- 病機:陽明燥熱內結,腑氣壅滯,濁氣不降。
- 治法:瀉熱通腑、行氣導滯。
- 方藥:
- 燥實明顯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峻下熱結。
- 兼少陽寒熱往來: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大黃等)和解攻下。
-
血蓄腹脹
- 症狀:腹脹硬痛、小便自利、大便色黑或如漆,脈沉澀。
- 病機:邪熱深入血分,瘀血內停,阻礙氣機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、通下瘀熱。
- 方藥:桃仁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破血逐瘀,或抵當湯(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)攻逐蓄血。
鑒別要點
- 熱結膀胱與血蓄腹脹皆見小腹脹滿,然前者小便不利,後者小便自利。
- 陽明胃實以燥屎內結、腹滿拒按為特徵,與瘀血或水結之脹不同。
相關條目
此證與腹脹、胃實腹脹、蓄血腹脹、熱結膀胱腹脹等互參,須結合脈證細辨病位與病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