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初生兒陰道出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初生兒陰道出血
初生兒陰道出血,又稱「假月經」,指女嬰出生後數日內,陰道出現少量出血之現象。其血量甚少,僅足以沾染尿布,色澤淡紅或暗紅,類似成人月經,然無其他不適癥狀,通常數日內可自行停止,無需特殊治療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現象與母體胎孕期間的氣血傳導密切相關。胎兒在母腹中時,稟受母體氣血以養,其中亦包含母體之陰血。分娩後,嬰兒脫離母體,其體內殘存之母體陰血需自行調節排出。女嬰陰道出血,實為胎中受母體雌激素影響,致使子宮內膜輕度增厚,出生後雌激素水平驟降,子宮內膜脫落所致,此屬「離經之血」的自然排出。
中醫辨證與生理特點
此症多屬「生理性血溢」,與「血熱」或「血不歸經」無關,亦非病理性出血。嬰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然其自身調節能力強,故可迅速適應外界環境,使陰陽重歸平衡。古籍《幼科發揮》中提及:「女嬰初生,陰血暫溢者,乃胎稟餘熱,血隨氣動,非病也。」說明此現象為胎中餘熱未盡,氣血暫時失調所致,待氣血自和即愈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嬰兒出生後需適應外界陰陽變化。初生時陰道出血,亦可視為「血氣初分」之表現,與「男嬰乳房腫脹」同屬胎中受母體氣血濡養的殘餘反應。此類現象符合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特點,無需藥物干預,靜待其氣血調和即可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曾記載:「女子初生,下部見血,數日即止,此胎熱下泄,非病也。」指出此現象源於胎中積熱,出生後熱隨血泄,屬自然生理過程。此外,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亦提及「女嬰血暫下者,氣血自調則安」,進一步強調其自限性。
總此,初生兒陰道出血為女嬰常見生理現象,中醫視其為胎傳氣血之餘緒,無須憂慮,亦不必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