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傷寒霍亂乃中醫病名,指因外感寒邪與內傷飲食交互致病之吐利急症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寒邪犯表,食滯傷中」,致使中焦氣機逆亂、清濁相干,屬外感內傷並作之候。

病因病機
《張氏醫通》明言此症有別於單純傷寒或霍亂:「傷寒吐利由邪氣所傷,霍亂吐利由飲食所傷」,若兼見頭痛發熱而暴吐暴瀉者,即為傷寒霍亂。寒邪自皮毛而入,阻遏衛陽則惡寒發熱;冷食生滯困脾,升降失司則脘痞吐瀉。此證常見於素體脾陽不足之人,驟感寒邪復傷生冷,形成表裡同病之局。

證候特徵
主症可見:

  • 暴起嘔吐下利,瀉下物多清稀或如米泔
  • 惡寒發熱無汗,頭痛如裹
  • 脘腹冷痛拒按,四肢不溫
    舌象多淡胖苔白滑,脈象沉緊或濡緩。

辨證要點
需與下列證型鑑別:

  1. 純粹傷寒吐利:無明顯飲食誘因,以六經傳變為主
  2. 暑濕霍亂:發於夏季,吐瀉物穢濁,兼見煩渴苔黃
  3. 乾霍亂:欲吐不得吐,欲瀉不得瀉,腹痛如絞

治法方藥
治療當遵循「外散表寒,內溫中土」原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:溫中散寒,復建中陽
  •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急救回陽,治四肢厥逆
  • 藿香正氣散: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,適於表寒裏濕證
  • 胃苓湯加半夏、藿香:蒼朮、厚朴配五苓散結構,強化燥濕運脾之功

若表證明顯者,可予香蘇散平胃散加木瓜,取紫蘇葉解表,木瓜和胃化濕。若寒象甚者,可用附子理中丸佐以蔥白發表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此證「雖有表邪,不可純用汗法」,恐汗出陽隨液脫;《症因脈治》則指出「傷寒霍亂脈沉遲者,當急溫其裏」,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」之則。清代《霍亂論》更詳述其變證:「若見眼眶凹陷、螺紋乾癟,當速投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反佐」。

此證與西醫急性胃腸炎、霍亂弧菌感染等病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辨證尤重寒熱虛實之別,用藥講求「寒者熱之」「結者散之」的個體化處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