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傷寒夾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傷寒夾食
傷寒夾食,又稱夾食傷寒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外感病範疇。此證因外感寒邪(傷寒)與內傷飲食(夾食)相兼為病,導致表裏同病之候。其病機特點為外有風寒束表,內有食滯中焦,使氣機壅塞,升降失常,故臨床表現兼具傷寒與食積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風寒之邪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正邪交爭,故見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無汗等表寒證。
- 內傷飲食:暴飲暴食,或過食生冷油膩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食滯中焦,氣機不暢,遂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嘔惡厭食等裏滯之象。
外邪與內滯相搏,表裏俱實,易致病情纏綿難解。
臨床表現
- 表證: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鼻塞流涕、無汗。
- 裏證:脘腹脹滿、疼痛拒按、噯氣酸腐、嘔吐未消化食物、大便溏泄或秘結、舌苔厚膩、脈浮緊或滑實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解表攻裏為原則,表裏雙解,外散風寒,內消食滯。
- 常用方劑:
- 藿香正氣散加減:適用於表寒較重兼濕滯者,可解表化濕、理氣和中。
- 保和丸合葛根湯:保和丸消食導滯,葛根湯解肌發表,二者合用,適於食積明顯而表證未解者。
- 枳實導滯丸配合辛溫解表藥:若裏滯化熱,見便秘、苔黃膩,可佐以通腑泄熱。
辨證要點
需細辨表裏孰輕孰重:
- 若表寒證顯著,當偏重發汗解表,佐以消導;
- 若食積內阻為主,則宜先化積滯,兼顧疏表。
此外,須察食滯是否化熱,若見口苦、苔黃、脈數,需酌加清熱之品,如黃芩、連翹等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純粹傷寒:僅有表寒證,無脘腹脹滿、噯腐等食滯表現。
- 食積感冒:雖同屬表裏同病,但以外感風熱或風寒輕證合併食滯為主,表證較傷寒夾食為輕。
此證多見於素體脾胃虛弱,或飲食不節之人,治療時需注重脾胃調理,以防反覆感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